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含有兴字的成语或俗语(含兴字的诗句)

关于“兴”或“榕”字的具有古典性的名人名言、成语、诗名?

兴致勃勃 兴高采烈 兴风作浪 兴趣盎然 兴味索然 兴师动众 兴高彩烈 兴师问罪 兴致索然 兴利除弊 兴邦立国 兴观群怨 兴会淋漓 兴云致雨 兴家立业 兴致淋漓 兴兵动众 兴妖作怪 兴文匽武 兴灭继绝 兴如嚼蜡 兴讹造讪 兴亡继绝 兴亡祸福 兴废继绝 兴词构讼 兴微继绝 兴利除害 兴妖作孽 兴微继绝 兴妖作乱 兴废继绝 兴亡继绝 兴灭继绝 方兴未艾 夙兴夜寐 逸兴遄飞 意兴盎然 寄兴寓情 乘兴而来 即兴之作 意兴索然 败兴而归 大兴土木 逸兴云飞 云兴霞蔚 方兴未已 晨兴夜寐 递兴递废 逸兴横飞 龙兴凤举 龙兴云属 蚤兴夜寐 雾兴云涌 夙兴昧旦 重兴旗鼓 夙兴夜处 遣兴陶情 风兴云蒸 骈兴错出 望洋兴叹 六畜兴旺 多难兴邦 白手兴家 乘风兴浪 成败兴废 人丁兴旺 积功兴业 一言兴邦 止戈兴仁 作浪兴风 繁荣兴旺 触目兴叹 触物兴怀 偃武兴文 盛衰兴废 除害兴利 睹物兴情 进贤兴功 见哭兴悲 除患兴利 百废待兴 百废俱兴 百废具兴 夕寐宵兴 龙举云兴 一蹶不兴 未艾方兴 昧旦晨兴 高情逸兴 张脉偾兴 洞鉴废兴 妖由人兴 闻风而兴 山阴乘兴 托物寓兴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 作者:翁承赞 朝代:唐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此时暂与交亲好,今日还将简册回。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鱼台。榕树楼晚眺 作者:李秉礼 朝代:清 高阁登临快晚晴,好风吹送葛衣轻。云中古寺疏钟动,树里斜阳远岫明。被岸软沙眠乳犊,蘸波垂柳啭流莺。归途缓踏溪桥月,何处渔舟短笛横。登榕溪阁 作者:蔡戡 朝代:宋 体裁:七律 公余赢得暂时休,归骑匆匆更少留。古木千章环美荫,危亭百尺枕清流。诗翁仙去留遗迹,病守重来访昔游。坐久西山衔落照,一行鸥鹭起汀洲。门前榕树 作者:刘克庄 朝代:宋 木寿尤推栎与樗,观榕可信漆园书。绝无翡翠来巢此,曾有蚍蜉欲撼渠。五凤修成安用汝,万牛力挽竟何如。山头旦旦寻斤斧,拥肿全生计未疏。海岸沙行榕树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海滨半程沙上路,海风吹起成烟雾。行人合眼不敢觑,一行一步愁一步。步步沙痕没芒履,不是不行行不去。若为行到无沙处,宁逢石头啮足拇。宁蹈黄泥贱袍裤,海滨涉路莫再度。榕树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直不为楹圆不轮,斧斤亦复赦渠薪。数株连碧真成菌,一胫空肥总是筋。

运用兴的诗句及赏析?

一.“兴”不仅仅是以一种和“比”、“赋”并列的表现技巧,它更是一首诗歌整体构思的艺术思维方式。

提到诗歌中“兴”,我们自然会想起《毛诗序》中的一段话: “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

孔颖达《毛诗正义》解释为:“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 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种体裁。赋、比、兴是表现方法.。这是《毛诗序》以及孔颖达《毛诗正义》的解释。

对于“赋、比、兴”中的“赋”和“比”的界定历来比较清楚,也比较一致,认为比较单纯可解,是表现手法其技巧性很确定。

对于“比”界定的最好的,也是人们经常引用的,就是南宋的经学大师朱熹说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对于“赋”就是直叙其事,大都以晋代挚虞的:“赋者,敷陈之称也。”为引据。

而争议比较多的是“兴”的界定。最早给“兴”下定义的是汉儒郑众,他在注《周礼》中说:“兴者,托事于物也。”其意为:“兴”就是把要说的意思,寄托在一种事物上。

宋朱熹定义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以上这些说法,对“兴”的认识主要局限在表现技巧,手法上。

到了晋代挚虞,他对“赋比兴”做了全面解释,他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文章流别论》)

他以“有感”解释“兴”不再把“兴”当作单纯的艺术技巧来看了。南朝刘勰进一步指出:“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兴则环譬以托讽。”《文心雕龙.比兴》)

这里,他指明了”兴”的重要特性是”起情”,在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中引起诗人的情思。(这已经不是像“赋”和“比”仅仅是一种遣词造句和行文的技巧而是对整体诗歌的构思的艺术思维。在这里他指明了“兴”的重要特性是“起”;起什么?起情;怎样起法?在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中引起诗人的情思,“兴”体也就形成了。显然刘勰抓住了“兴”与诗歌传达思想内容的重要性,已经初步地把“兴”纳入了艺术构思范畴之中)

和刘勰同时代的钟嵘则从艺术效果方面间接探寻“兴”的本质,认为“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诗品序》)这是曲以表意,暗示了“兴”必须与思想内容的艺术传达联系在一起。联系《诗经》的“兴”法多在首句起兴的显著特征,钟嵘是从诗的总体的艺术构思着眼的。

到了唐代有着创作经验的苦吟诗人贾岛的一段话更明确他说:“兴者,情也.谓外感于物,内动于情,情不可遏,故日“兴”。(《二南密旨》)他已经清楚地讲明白了诗歌创作是被外物所触动后“内动于情,情不可遏”而“兴”起,便写出诗歌来的详细过程。

宋李仲蒙还有”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的解释。

李硕说:“自古工诗,未尝无兴也,睹物有感焉则有兴。”梅尧臣说:“圣人于诗言,曾不专,其中 ;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李硕和梅尧臣两个人的说法,异曲同工。 说明诗歌创作必须由感起兴而产生,由感物而写成的诗,既有真情实感而内容充实,又能情物相通,情景交融。

宋代杨万里甚至以此衡量诗:“大抵诗作也,兴上也,赋次之,赓和(注:续用他人原韵或题意唱和),不得已也。“

杨万里的意思是说:赋诗与和诗都次于兴诗,其原因在于不是对物的直接感受,诗人的情感只有被现实生活中的有关事、有关情感、有关理所激,因物兴以通,才能写出好诗来。

由于”兴”是由外物触及到诗人们的内心,诗人们早就各自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需求渴望、情绪态度、情感特质等的差 异。与外物的往来赠答就会千差万别,而由于外物只是一个触发诱因,而不是外物的再现,因而写出来的诗便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效果.即钟嵘所言”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诗品序》)

中国诗论一向推崇富有”兴”味之诗。宋代著名学者罗大经提出:”诗莫尚乎兴”的观点.他认为:

“诗莫尚乎兴.……盖兴者,因物感触,言在于此,而意寄于彼,玩味乃可识,非若赋,比之直陈其事也.故兴多兼比赋,比赋不兼兴,古诗皆然.”(《鹤林玉露.诗兴》)

兴之所以在诗艺上要比“比”和“赋”高,就在于兴有寄意言外的特点,他可以兼有赋比之义,而直陈其事的赋和简单的比就不具备这种特点,也就是说,兴不仅仅是一种技巧,还与内容的艺术表现密切相关,同样是“咏梅”毛主席的“咏梅”与陆游的“咏梅”在“寄意言外”上,其思想内容就不一样。所以与仅作为表现技巧的“赋”与“比”一比较,就高了,诗没有了“兴”也就没有内在神采了。

总之:兴”不仅仅是以一种和“比”、“赋”并列的表现技巧,它更是一首诗歌整体构思的艺术思维方式。

含有兴字的成语

  • 兴字的成语 :兴高采烈、兴致勃勃、兴味盎然、夙兴夜寐、望洋兴叹、意兴阑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兴师动众、作浪兴风、兴风作浪、兴高彩烈、兴趣盎然、兴师问罪、大兴土木、夙兴昧旦、兴利除弊、去害兴利、兴会淋漓、兴废存亡、意兴盎然、繁荣兴旺、见哭兴悲、兴复不浅、执政兴国、游兴未尽、一言兴邦、六畜兴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