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有关滕州的历史典故故事 有关滕州的历史典故? 滕州有什么历史

一、有关滕州的历史典故?

与滕州有关的成语典故——文公问政 滕国是小国,《左传》里记载滕国疆域“绝长补短五十里”,就是说东拼西凑方圆也才有50华里。然而别看滕国小,在历史上却大大地有名,其中一任国君滕文公更是“名垂青史”——沾了“四书五经”中《孟子》的光,有哪个过去的读书人不知道《孟子》里有《滕文公》上、下篇呀!

二、滕州历史名人?

1、满德坤(1778~1838) 字载夫, 出生地(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柴里村),清嘉庆五年(1800年)武科举人,接连考中进士,殿试中第一甲第二名(榜眼),授予二等侍御职务。曾任直隶提标游击署保定营参将、江南漕标中军副将、湖北郧阳镇总兵。道光十八年(1838年)秋病逝。2、滕文公,是一位战国中期滕国(今山东滕州市市区西南十二华里古滕国)的国君。实际上,春秋战国之际有两位“滕文公”, 他们皆是西周滕国先君错叔绣之后裔:一是,春秋时代的滕文公,世人多对此不熟悉。他也是一位德高望重、有惠于民的滕国国君。二是,战国时代的滕文公,本谥名为滕元公。因为《孟子》有记载其“从孟子而响应善国之治”,后人多对此熟悉,滕国文化所宣扬道德风范核心,也主要就是他。3、 孟尝君(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齐国贵族。姓田名文,是齐宗室大臣靖郭君田婴之子,袭父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州市东南),称薛公,号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以轻财下士著称,门下食客至数千人。他先任齐相,发展合纵抗秦势力,后又任魏相,转而联赵、燕等国,附秦攻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权变之臣。4、 王晏(890—966年),徐州滕(今山东滕州人)人。五代时大将。先后事过四朝帝王,官至太子太师,封韩国公。5、春秋鲁国建筑工匠。公输氏,名般。创制攻城云梯和磨粉之硙等器具。据传又发明锯子等木作工具。 旧时建筑工匠尊为祖师。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今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三、滕州建城历史?

滕州历史悠久,《滕县志》记载:“黄帝有第十子封于滕”。周灭商后境内有滕国,薛国。秦在设滕县、薛县。隋升滕县为滕郡,后改为滕县。魏晋以后区域逐渐扩大,至北齐时六县并一,面积空前广大,县境由此而定,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到民国大体未变。县境大致包括现在的滕县、微山县、山亭区、薛城区,以及邹县、峰城区、台儿庄区、徐州铜山县的部分地区。明朝之后隶属于济宁、兖州府。

四、滕州历史文化?

滕州是山东省枣庄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旧称“滕县”,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考古发掘的距今7300年的“北辛文化”遗址,表明这里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滕州名人辈出,人文荟萃,是“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招纳贤士孟尝君、勇于自荐的毛遂的故里,修建有闻名古今的“滕王阁”。这里连续举办了十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好客山东全域旅游示范县”。

五、滕州黄山桥历史?

滕州黄山桥,位于滕县(今滕州))老县城墙外护城河东北处、南京至北京的驿道上,明清时期几次编修地方志都把它列在当地桥梁之首。

志书文字记载很简略:“在城东北隅,跨南梁支流之引入城隍者。”南梁,水名,《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均有记载,说明这是一条较为有名的河道。《滕县建筑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也记载了黄山桥“横跨南梁支流,宽4米,长5米,一孔石拱桥……桥孔上弧正中有龙头东出,其尾西露,似龙若鱼。券洞北壁有题名石碑,正楷大字‘黄山桥’。南壁有鲤鱼跳龙门的高浮石雕……”

黄山桥只是一座小桥。其实,同是在这条南京至北京的驿道上,跨南梁水主河道,距离县城仅一里路处,还有一座“十三券,纵五十丈,横二丈五尺,高二丈”的跻云桥,按其规模是一座大桥,滕县旧志却把它列在黄山桥之后。

滕州现有最早的志书是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由知县东明杨承父主修,曾任侍御史的邑人王元宾编纂。跻云桥就是杨承父主持扩修,由原7券增加到13券,为此王元宾写的《跻云桥记》载入志书。即使这样,跻云桥在志书上也是位列第二,这种位次在后来的几次修志中一直没有改变。

六、滕州十大碗典故

滕州十大碗典故: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

滕州,位于中国山东省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滕州以其独特的碗文化而闻名于世。滕州的碗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这里有许多令人称道的滕州碗典故,见证了这一文化瑰宝的传承与发展。

1. 孔子和滕州碗

在古代,滕州碗曾深受孔子的喜爱。据传,孔子亲自指导滕州陶工制作碗,对其工艺和品质进行了严格要求。这种与孔子有关的滕州碗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代表着智慧和品质。

2. 碗中足迹

滕州碗的制作历程中,工匠们常常在碗的底部刻上一双脚印。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象征着滕州碗的制作者永远不忘初心,始终脚踏实地。这一细节使得每一只滕州碗都有了独一无二的价值,成为了工匠对自己工艺的负责表达。

3. 碗中诗意

滕州碗不仅在制作工艺上精益求精,还融入了诗意与艺术的元素。其中一种技艺称为“诗碗”,碗的表面刻有精美的诗词,将中国古代文化与陶瓷艺术完美结合。这种碗既是实用的器皿,也是一件艺术品。

4. 洛神赋碗

洛神赋碗是滕州碗中的瑰宝,得名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洛神赋》。这种碗的外观精美,釉色绚丽多彩,常使用红色釉作为背景,以黄、绿、褐等颜色描绘出洛水中的花草、鱼蝶等自然图案。洛神赋碗集诗、书、画于一身,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及陶瓷艺术的精髓。

5. 景德镇滕州碗

景德镇滕州碗是滕州碗的一种变种,得名于其在江西景德镇所制造。这种碗继承了滕州碗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但在形状和样式上有所创新。景德镇滕州碗因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6. 立碗瓣叶图案

滕州碗的装饰图案十分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立碗瓣叶图案。这种图案将碗的外壁划分为多个瓣叶形状,犹如立在碗上。碗的表面还常常刻有各种花卉、草木等图案,精致而美观。

7. 碗中的红旗

红旗是滕州碗的另一种传统图案,寓意着红旗飘扬、胜利和喜庆。这种图案常常出现在婚庆碗上,成为滕州碗文化与民俗结合的象征。

8.碗艺传承

滕州的碗艺传承十分重要。自古以来,滕州的陶工们就将制作碗作为一门手艺代代相传。在现代,滕州市政府还开设了碗艺传承学校,培养年轻人对碗艺的热爱和传承意识。这样的举措使得滕州的碗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保护。

9. 碗博物馆

为了向人们展示滕州碗文化的丰富内涵,滕州还建设了碗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展示了各种滕州碗的制作工艺和历史变迁,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滕州的碗文化。

10. 再创辉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滕州的碗文化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认可。作为新时代的工匠,滕州的陶工们正努力创新,将碗艺发扬光大。他们希望用现代的工艺和设计理念,为滕州的碗文化再创辉煌。

滕州的碗文化已经传承了数千年,这些滕州碗典故见证了这一文化的辉煌与独特魅力。无论是孔子和滕州碗的故事,还是红旗、立碗瓣叶等传统图案的设计,都使滕州的碗文化与众不同。在滕州的碗博物馆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碗文化的博大精深。滕州的碗艺传承也为这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滕州的碗文化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世界展示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瑰宝。

七、灵隐寺历史典故?

你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之一。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八、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个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九、蓬莱历史典故?

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被认为是仙境之地,是神仙们的居所。其典故如下:

蓬莱三仙。相传,唐朝时期,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分别是李彦、李俨和李厚,他们身穿白衣,手持仙剑,行走于人间,为百姓解决疑难问题,治病救人,被人们称为“蓬莱三仙”。

蓬莱仙境传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

十、庐山历史典故?

庐山和吕洞宾的传说

民间传说,庐山乃“神仙之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周威烈王时,匡俗兄弟在庐山学道成仙;随后,又传说周武王时,道家方辅与老子李耳,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得道成仙;又传说张天师的两个高足弟子王长和赵升被派往庐山,管理道家这个六十九福地……   

庐山神秘飘渺的云雾和人迹罕至的密林古洞,为这些神话传说增加了魅力。不过,上述神仙方士,都没有在庐山留下多少遗迹和诗文,讲不出一个系统的故事,唯有“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在庐山和九江有较多的遗迹和一些诗文。   

宋人白玉蟾在《授墨堂记》中说:吕洞宾在游历庐山时遇上了“八仙”中的汉钟离,授给吕洞宾丹诀,后来两人一起成“仙”。《庐山志》也记载:唐咸通年间(860—874),吕洞宾在漫游江湖过庐山,遇五龙真君传授他剑术。吕洞宾既得五龙君剑术和汉钟离丹诀,便在庐山锦绣峰下的仙人洞内精心修炼。至今,仙人洞内的神龛里,仍奉有身佩宝剑,仙风道骨的吕洞宾塑像。

太平宫传说

庐山太平宫住着一位姓胡的道士。有一天一个自称“回道人” 的道士路过太平宫,此人仪表堂堂,穿着讲究,很有几分“气宇昂昂,风神奕奕”的样子,但是,宫中却没有人理睬他,只有胡道士用一杯茶招待了他,两人边喝茶边谈笑起来。一会儿,“回道人”用手指指胸口,向胡道士讨酒喝,胡道士拿出一壶酒,他一口气喝了一百多杯还嫌不够,从清晨喝到傍晚仍毫无醉意,并邀请胡道士再到他的住处去喝,胡道士说天色已晚,便婉言谢绝了。   

数年之后,一个衣衫槛楼,蓬头垢面,自称“大宋客”的人又来找胡道士。这个“大宋客”肩上扛着两个大酒坛,说是他的行李,他将坛子往地上一倒,尽是黄金、白银,他取出其中的一点碎银子, 买了酒便与胡道士一起喝起来,一直喝到日头偏西。这个“大宋 客”便用刀撮了一些土,倒上剩下的酒,一搅拌成了墨,用手去打它还会发出铮铮的响声。这时,胡道士已经喝醉了睡在床上,“大宋客”拂袖而去。“大宋客”走后,这个房间一天都是异香弥漫,“大宋客”留下的那把刀也是金光灿灿,人们都争着要买它。胡道士醒来后,看见墨便来吃,吃了一半,精神一振,老病全消,直到七十多岁时,还颜面如春,好似少年一般,连酒量都不减当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