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敦煌石窟的历史 石窟的历史? 敦煌石窟的历史背景

一、石窟的历史?

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佛教石窟的建造同样有着久远的历史。石窟作为佛教的载体,不仅体现了当时大众的灵魂信仰、价格意识,它的兴建更是显现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中国的石窟最初沿袭印度的石窟模式,后来经过不断地提高演变,最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特色。这一座座石窟虽然历经了千年的风霜洗礼,但至今依然散发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本专栏自今日始简要讲述中国石窟的提高史,并对著名的石窟从石窟建筑、石窟造像、石窟壁画3个方面进行介绍,让读者对中国石窟有所了解,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由于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往往在山谷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这种建筑形式被称为“石窟寺”,是最早的佛教建筑形式其中一个。石窟寺一般开凿成长方形,入口处有门窗,中间是僧侣集会的地方,两边是住房。僧侣们在石壁上雕刻佛像、绘制彩画,或在中心石柱上雕造佛龛、佛塔。

公元前3世纪,佛教在古印度达到鼎盛,并开始向外传播。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期,后逐渐兴盛起来。开凿于南北朝时期,位于新疆拜城的克孜尔石窟是中国最早的石窟其中一个。这些石窟大多因地取材,建造简单,有的洞窟前面还有前堂。洞窟内有泥塑像和壁画,佛像保留着印度风格。至公元5世纪,汉族地区最早的一批石窟寺形成,这其中包括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武威的天梯山石窟。至此,中国佛教走上了独立提高的道路,佛教石窟也开始在中国蓬勃提高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很悲苦,佛教所宣扬的来世意识给生活在苦难中的大众带来了安慰。再加上统治者为了安抚民心,也积极推动佛教传播,因此这一时期佛教兴盛,而佛教石窟的开凿也进入高潮。很多著名的石窟均建于此时,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河北邯郸的响堂山石窟。

早期开凿的石窟无论是窟形还是造像题材都带有明显的印度风格。石窟可分为三类:一是僧房,一般无雕塑;二是禅窟,有的有雕塑、壁画;三是供礼拜和举行其他宗教活动的洞窟,数量最多。造像的种类有石雕、泥塑、石胎泥塑等,而早期多为单身佛像,在北魏时期增加了二胁侍菩萨。佛造像的形象也是比较接近印度人的形象,鼻子高大,嘴唇很薄,肩膀宽厚。不过到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石窟造像开始逐渐带有了中国的特点。佛造像身材瘦削,长相清秀,脸比较长,脖子变细,身穿汉地服饰,衣服很宽,随风飘动,体现了当时大众的审美情趣。

此时期石窟内的壁画大多是佛像及人物形象、动植物、佛教故事等。除此之外,还增加了出钱开凿石窟、建造佛像的供养人的形象,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有。壁画的题材主要是佛本生故事(释迦牟尼修行、教化众人的善行),佛传故事(释迦牟尼出生、成长、修行、成佛、涅槃等传记性故事),以及飞天。

隋唐时期,国力昌盛,统治者重视佛教,佛教的传播达到顶峰,石窟的建造也随之进入一个鼎盛阶段,石窟规模进一步扩大,石窟内的造像数量增多,内容更加丰盛,佛像的形象也更加中国化。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是中国历代石窟中成就最高的,有很多精品。

隋代早期的石窟中,佛祖造像额头宽大,头部和颈部较长,项下有横纹;而菩萨多头戴花冠或发髻冠,佩戴有璎珞,身体比例略显失调,动作情形略显僵硬。在隋代后期的石窟中,常见的造像形式为一佛、二菩萨,佛像容貌端庄,体态丰满,衣服贴体。菩萨像多身体修长,背部有莲瓣形大背光,整体呈前拱形,上端尖锐,下饰火焰纹。

二、石窟陵墓的历史?

石窟是珍贵的全球遗产,是亚洲文明的重要载体。据《全球遗产名录》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在1121项全球遗产中石窟类项目达17项,均在亚洲,集中于南亚、东亚和西亚地区。

石窟集建筑、雕塑、壁画等诸多艺术形式于一体,具有珍贵的艺术价格和丰盛的文化内涵。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地区的审美追求、价格理念与文化灵魂,是物品方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实物载体。

南亚石窟:佛教之源与多教共存

南亚是石窟类全球遗产最为集中的区域,共有9项,包括印度7项,斯里兰卡2项。

作为佛教发源地,印度的石窟营造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营造经过中逐渐融合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多种宗教文化,形成了具有印度风格的石窟建筑,为全球留下了灿烂的宗教文明和石窟遗产。在印度石窟遗产中,桑吉佛教建筑群与阿旃陀石窟的历史均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前者是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圣地;后者是印度现存最大的石窟遗址,与泰姬陵并称“印度双壁”。

三、龙门石窟历史?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其中一个,现为全球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族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刻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提高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造与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全球文化遗产。

四、凤冠山石窟历史?

凤冠山位于秦岭东段南麓陕西省丹凤县城北。今丹凤因&34;襟带丹江水,枕依

凤冠山势参差嶙峋,危岩凌空,俊秀奇丽,遇雨烟岚幻化,尤见神韵。山上之&34;冠山睡美人,神龟挺立,人头怪兽&34;等天然景观,栩栩如生,精妙绝伦,更为神妙的是在悬崖绝壁上分布着如鬼斧神工般地十二个大致形状各异的摩崖石窟,神秘莫测,洞内凿有,诸神塑像和浮雕,隐藏着&34;儒、道、佛&34;三教之玄机,历代诸教名人曾在这里修行,晋代著名道士葛洪修炼于此,道教南派初祖张柏端就是其中其中一个。

五、关于龙游石窟的典故诗词?

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

滩声千鼓辇,石壁万龛窦。

金银佛寺古,夜籁笙竽奏。

惟当效乐天,早晚弃冠绶。

[作者]苏过,北宋文学家,字叔党,苏轼幼子,时人称小坡。苏轼连年遭贬,苏过均随行,苏轼死后,他定居于颍昌(今河南许昌)斜川,自号斜川居士。

龙门游眺

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

都门遥相望,佳气生朝夕。

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

日落望都城,人间何役役。

[作者]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六、大同「云冈石窟」一个何景点,有何吸引人的地方和历史典故?

云冈石窟是产煤城市大同更是山西省的重要名片,是吸引历史文化艺术爱慕者来山西游览参观的重要招牌。我久慕云冈石窟的大名多年,近日终于了此心愿,踏上了前往山西大同的旅程,来到这个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

中国四大石窟是敦煌莫高窟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其中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城西绵延一公里的武周山山崖上,其中矗立着254个窟龛,主要洞窟45个,有59000余尊精致的佛像。从最高的17米到最小的几厘米不等。

网图

交通门票

从大同市内乘坐旅游线路的公交车就可直达云冈石窟,由于距离大同市内很近,因此游客不必报团,轻轻松松乘票价三元的旅游公交车,痛痛快快玩上大半天足够了。

*云冈石窟售票处查证件很严格哦!学生证要登录学信网。

普通成人票价是125元,由于我去的时候是旅游淡季,游客较少,因此票价为100元整。冬天的石窟类景观都是淡季,非常适合不怕冷的游客出游。

实拍云冈石窟门票
网图云冈石窟公园门口

走过这块碑就可以进入景区公园了。

昙曜法师塑像

实拍云冈石窟公园门口曜雲和尚塑像

曜雲和尚就是著名的昙曜法师,他是北魏复佛的一代法将。《续高僧传》里描述他:“少出家,摄行坚贞,风鉴闲约”。昙曜法师最著名的功绩就是负责开凿了云冈石窟,故在此为其塑像。北魏灭佛运动之后重扬佛法,我们今天能看到云冈石窟都要感谢他。

骑象四棱神柱

实拍
实拍

云冈石窟公园距离石窟造像群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段路需要步行,尽头为灵岩寺。

灵岩寺

实拍
实拍

石桥两侧的湖已经结上厚冰,气温为零下十五度上下,严寒。

实拍
实拍

历史文化

云冈石窟景区是开发建设相当不错的5A级景区,交通餐饮等都很便利。它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巨大的石窟群,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冈石窟佛造像艺术代表了五世纪(南北朝)全球美术的最高水平,是石窟艺术在中国走向全石化的起点

实拍即将踏入石窟群的路标

云冈石窟第一窟

云冈石窟1、2窟为双窟,均为塔窟。第一窟立有弥勒像,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

实拍

导游介绍石柱均于山体上开凿,并非在别处雕刻好再运进来。第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层楼阁式佛龛,窟内壁画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实拍
实拍

接近地面的佛造像风化水侵腐蚀特别严重,早年的河水泛滥闹水灾会把底层造像淹没。

北魏官道遗址

实拍

古道车辙的遗迹为北魏时期真迹,车马、栏杆为后修。

实拍
实拍

至此开始正式进入云冈石窟造像群,我们即将看到历史上北魏王朝鲜卑族的时代印记。导游告诉我们,文革期间由于武周山海拔算周边最高,因此山顶驻扎了军队,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文物贩子盗掘和红卫兵破坏。再加上周恩来总理曾提出云冈石窟不属于“破四旧”范畴,因此云冈石窟相对于其他在文革中遭遇浩劫的文物,受到的破坏还是比较小的。

实拍

北魏皇都

历史上的大同叫做平城,历朝历代平城都是边关重镇。公元398年,一个叫作鲜卑的少数民族越过北方的长城,在平城建立了北魏王朝。佛教则是北魏政权的灵魂支柱。

网图
网图箭头为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
网图汉化的鲜卑族人

第三窟:西方三圣

由于北魏迁都洛阳,因此这座最大的洞窟未能完工。

云冈石窟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洞窟,又名“灵岩寺洞”。文献记载,北魏灵岩寺可容纳三千余人,规模浩大,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形制罕见,但终北魏一朝未能完工。窟外依崖原建有木构大阁,今仅存上方一排12个梁孔和地面两排柱础石,说明当年的佛阁为面阔十一开间巨制。

实拍
实拍
上层台面两端各一座三级方塔,两塔间凿二明窗,明窗之间为一庑殿形窟室,主像雕交脚弥勒。窟面物品各开一门,窟内西后室北壁,雕阿弥陀佛、观世音(位东)和大势至菩萨(位西)三尊像,即“西方三圣”。主尊阿弥陀佛高10米,倚坐,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抚膝,通身饰背光,神态安详。两侧菩萨高约6米,头戴宝冠,精致庄严。经专家考证,这三尊石雕佛像为唐代作品。
实拍
实拍
实拍
在昙曜开凿武州山大石佛之前,灵岩寺就已经存在,且在开凿武州山大石佛整个工程中,这里都是重要的职业场所。然而,长久以来,世人推崇昙曜五窟,褒奖五华洞,鉴赏清代修建的大佛阁,却忽视了非常有意义的灵岩寺洞,实在是一大失误、憾事。
网图
实拍
实拍
实拍

第四窟:北魏正光年间铭记

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武周山最高大的孝文帝佛像

第五、六窟是公元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

该佛像为第五窟主佛,高达17米(六层楼的高度),双腿长15.5米,一只脚就能站立12个人。这个时期对帝王的偶像崇拜,达到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它是云冈最大的佛像。

实拍第五窟孝文帝主佛

导游告诉我们该造像脸的下半部分贴金早已脱落,现在能够看出后来修复的贴金与原贴金并不完全相符。在央视82版《西游记》“扫塔辨奇冤”取景云冈石窟的部分,能够看出修复前大佛的本来面貌。

82版《西游记》云冈石窟剧照截图
82版《西游记》云冈石窟剧照截图
网图未修复前的佛像留影
网图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

拓跋宏即位时年纪太小,由祖母冯太后执政,对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响。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恂,这一举动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提高,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提高,起了积极影响。

网图
实拍
实拍

云冈石窟的佛像风格淳朴,在保留古印度原型的基础上,又融入了鲜卑族的血脉,被称为“胡貌梵相”。

实拍

第六窟

第六窟有“第一伟窟”的美名,石壁上雕刻有完整的佛传故事。

实拍

第六窟没有主佛,取而代之的是佛母塔。佛母塔起到支撑窟顶的影响,又是构成石窟的主题。

实拍
实拍

用以保护佛像防止水蚀风化破坏的泥坯。

第七、八窟

第七、八窟是一组双窟。第七窟三面刻有佛像,窟顶藻井绘有莲花、飞天。南壁拱门上方的六个供养天人造像被称为“云冈六美人”,是云冈石窟最早出现的供养人造像。第八窟风化严重,但能看出印度佛教与北魏鲜卑族人信仰文化融合的痕迹。

网图

云冈双窟:五华洞

公元484年,云冈出现了这组不同寻常的双窟,是为文明太后即冯太后创造性开凿的。用来彰显冯太后与孝文帝共治天下的伟业。

“五华洞”是对云冈石窟第9至13窟的俗称,因后世彩绘异常绚丽而得名,这也是云冈石窟中仅有的彩绘作品。

网图云冈双窟现在已经被保护性建筑遮挡
网图
82版西游记时云冈石窟场景

佛母塔

佛母塔是孝文帝拓跋宏为他的嫡祖母文明太后祈福之所在。文成文明冯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网图冯太后佛母塔
实拍冯太后佛母塔
网图北魏冯太后

北魏冯太后墓

网图北魏冯太后墓

冯太后墓又名永固陵,位于大同城北五十里之方山。由于时刻关系,未能前去瞻仰。

唐朝诗人温庭筠游览冯太后墓,赋诗名曰“题元魏冯太后永固陵”:

云中北顾是方山,永团名陵闭玉颜。艳骨已消黄壤下,荒坟犹在翠微间。春深岩畔花争放,秋尽祠前草自斑。欲吊香魂何处问?古碑零落水潺瑗。

网图五华洞
实拍
实拍
实拍
实拍

北魏时期的佛像与后世严肃的造像不同,北魏佛像更亲近于凡人,每一尊佛的脸上表情都是笑眯眯的。

实拍
实拍
实拍
实拍
实拍
实拍
实拍
实拍

佛祖诞生雕塑

实拍

该处造像展示了佛祖释加牟尼从母亲腋下诞生的场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当时的风俗是在娘家生产),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善良寺院处,于腋下生出了佛祖。腋下生子是古印度等级划分的规定,王室成员生于腋下,更高贵的神职人员生于头顶,越往下越低,生于脚底的就是贱民。

释迦牟尼宣扬的佛法号召众生平等,意在打破阶级特权,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有很大的提高意义的。

网图佛祖诞生

二圣临朝

这里象征着冯太后与孝文帝共同治理民族,因此不是独窟独佛,而是双佛。

实拍
网图
实拍
实拍

传奇小洞

实拍

红色箭头上方所指的小洞就是传说中风化出来的洞,这面雕满石像的墙壁第五窟和第六窟之间厚度只有两厘米,由此可见当年的工匠用简单的凿子等工具就做出如此精细的工程是多么地不可思议。

实拍
实拍
实拍
实拍

第十窟雕塑中有许多伎乐天,希腊式雕塑风格。

实拍
实拍

双窟第九窟:释迦牟尼主佛

实拍

第九窟门楣上是伟大壮丽的中国宫殿。第九窟佛龛雕刻融合了中式屋顶、斗拱,希腊式建筑造型。

实拍
实拍

该佛像的眼睛是琉璃做成,无论何者角度看都是亮晶晶的,好像在看着你一般。

实拍
实拍
实拍
实拍
实拍
实拍
实拍
实拍

微笑是北魏佛造像的时代特征,后世没有这般平易近人的佛像。

实拍

第十三窟:弥勒菩萨

这尊弥勒菩萨高12米,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前所造的最后一尊佛像。与昙曜五窟的交脚菩萨类似,这尊菩萨的右臂下也有出于力学考虑而设计的支撑。不同的是,它不再一个简单的古希腊立柱,而一个雕刻细腻、衣饰华丽的中国力士,为云冈石窟中仅有的一例。

网图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是未来全球的主宰。

网图弥勒菩萨
实拍
实拍
实拍
实拍古老的佛像与如今的生灵
实拍
实拍
实拍
实拍
实拍
实拍

被盗佛像

实拍
实拍
实拍
实拍

这里失去的造像是民国战乱时期的文物贩子岳彬通过买通当地村民而盗挖走的,被盗佛像现如今被存放于各个民族的博物馆或私人藏家手中。云冈石窟被盗佛像约三百多尊。

臭名昭著的文物贩子岳彬,可视为国贼
岳彬曾摹仿大书法家翁同龢的字迹,写了一幅《陋室铭》,被当时荣宝斋的经理误认为真迹,装裱之后挂于店堂,最后还是被翁同龢到店中才看破。据说,当时翁同龢不仅没有愤怒,反而捻须赞叹,称此人功底不浅。

岳彬倒卖破坏北魏佛像,甚至砸掉龙门石窟佛像。其名声之臭,海内外古玩圈的人缘也极差,被称为龙门大盗。

实拍
82版《西游记》时的云冈石窟,那时还是土路
实拍

昙曜五窟

“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这五尊巨像高13.8米到15.5米。

网图
网图
实拍
实拍
实拍

“昙曜五窟”是在当时民族最高质量的佛教官员沙门统昙曜主持下,于公元460年开始修凿。

第二十窟:道武帝拓跋珪

该造像是云冈石窟最为标志性的佛像,雕刻的是道武帝拓跋珪。据导游介绍,佛像眼珠处的琉璃球足有排球大致(个人目测,不到)。

拓跋珪是北魏的开国皇帝,他奉佛教为国教,在中国北方大规模建造庙宇,以此作为缓和民族矛盾的手段。

实拍第二十窟:道武帝拓跋珪
网图

拓跋珪对佛教的态度与佛教希望借助皇权在中国生根的愿望不谋而合。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国北方的佛教领袖法果和尚改变了佛门不服从王权的惯例,公开宣称当今皇帝是如来佛转世,并带头匍匐在拓跋珪的脚下。

实拍
实拍

拓跋圭的造像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看到不一样的表情,这里也是导游解说的终点。其他造像位置都在拓跋圭佛像之前。

实拍

第十九窟:明元帝拓跋嗣

拓跋嗣是北魏的第二代皇帝,他的时代平城已经不单是北魏的首都,还变成了规模宏大的佛都。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逃避赋税而遁入空门。虽然拓跋嗣崇佛敬僧,但也忧虑起粮草和士兵兵源难题。

拓跋嗣是长子,被其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立为太子。生母刘贵人按北魏“立子杀母”的旧例被道武帝赐死,拓跋嗣知道后悲伤不已,因而被其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怒斥出宫。

道武帝拓跋珪被子拓跋绍所杀,源于拓跋绍母亲贺夫人(此女秀丽,是拓跋珪亲姨母;拓跋珪为娶姨母杀死了姨夫,生次子拓跋绍)有过失,道武帝即将下令杀她。因天色已黑未处决。贺夫人密告拓跋绍救她,拓跋绍当晚与帐下武士、宦官数人偷入宫中,杀害道武帝。

拓跋绍虽然弑父有因,但平日里行为残忍,竟然剖看孕妇腹内胎儿取乐。如此暴行引起拓跋珪的极度反感。拓跋珪被杀后,拓跋嗣为父报仇杀死皇弟,旋即继父位登基。

实拍第十九窟:明元帝拓跋嗣
网图第十九窟:明元帝拓跋嗣

第十八窟:太武帝拓跋焘

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于公元446年3月下令:先尽诛天下沙门、毁诸佛像;今后再言佛者,满门抄斩。短短几许月内,平城数千座寺庙被焚烧殆尽,数万僧侣或还俗,或逃往长城之外。佛教遭遇了传入中国以来第一次灭顶之灾。

拓跋焘在位期间南征北战、功勋卓著,恪守勤俭对属下却特别慷慨,停战时休养生息、偃武修文、体察民间疾苦,他还宣传礼义,崇尚儒学,推动了北魏的汉化提高。整体来讲,拓跋焘确实是个杰出称职的君主。

网图第十八窟:太武帝拓跋焘

然而拓跋焘脾气暴躁,杀戮过多。每次杀完人又后悔,他后来又在中常侍宗爱的煽动下,逼死了在灭佛运动中暗暗保护僧侣的景穆太子拓跋晃。然而没过多久拓跋焘又后悔了。

电视剧《锦绣未央》的拓跋焘

拓跋焘的释迦立像身披千佛袈裟,是造像艺术中绝无仅有的杰作。据说身披千佛袈裟,是诚心悔过的意思。鉴于拓跋焘的灭佛之举,他的造像如此造型,立意已经很明显了。左手抚胸,右手下垂也是忏悔的表态,是对受难者深深的抚慰。

实拍
实拍
实拍第十八窟:太武帝拓跋焘

造像前的窗口是雕塑工程的入口,工匠们在山体凿洞直接挖出佛像,而非在外雕刻好再搬入石窟。在佛教徒的眼里,拓跋焘是以谦卑的形象存在着。据说拓跋焘灭佛后生了大病,于是杀了几许鼓动灭佛的大臣以期赎罪。然而北魏政权因灭佛运动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危险中。

82版《西游记》剧照:灭佛运动
实拍

第十六窟:文成帝拓跋浚

拓跋浚是灭佛皇帝拓跋焘的孙子,为了安定民心,这个刚刚继承皇位的少年君主大张旗鼓地重振佛教。灭佛时期陆续逃散的僧人陆续返回平城。

武周山是通往北方大草原的咽喉要道,位于内外长城之间。在北魏第四代皇帝拓跋浚的支持下,新任沙门统昙曜统领工匠聚集在武周山下,一斧一凿地开始修建这座佛教艺术宝库。

拓跋浚造像上的两撇胡子也是源于古印度佛造像的风格。

实拍第十六窟:文成帝拓跋浚
《锦绣未央》的拓跋浚
网图

造像上的黑洞据说是脱落的石核,位置与皇帝身上的黑痣完全一样。云冈石窟导游的说法是佛像下半身做过泥坯防风化,日久天长泥坯脱落,嵌合处的洞就露出来了。

窟外胁侍佛

实拍
86版《西游记》在这里拍摄孙悟空跳下来的镜头
网图六小龄童故地重游
实拍

第十七窟:景幕帝拓跋晃

拓跋晃是文成帝拓跋浚的父亲,未登皇位就死于宫廷内乱。他的佛像交脚而坐,代表智者成佛前的形象。代表了文成帝对父亲的祝福,今生未登皇位,且寄来世吧。

实拍

拓跋晃身着古印度服饰,左手依靠古希腊式立柱支撑。

实拍
实拍

导游介绍该造像由于地陷的缘故是唯一主尊像陷入地下,需要跨下台阶观看的。也有传说是由于拓跋晃不是皇帝而是太子,所下面内容沉一部分。

网图
实拍

勇猛的鲜卑族创建的北魏王朝仅仅存在了一百余年,通过云冈石窟这个艺术宝库,我们才能捕捉到那个消失了的游牧民族的影子。

参考资料:《云冈石窟》纪录片、网络图文资料及现场导游讲解

*游客身份注定了该游记有些纰漏和疏忽,欢迎指出。

云冈石窟周边也有不少售卖山西特产和美食的店,比如这道莜面。

实拍

相关链接:周游天下行纪

全球各地的风土人情

雲绯:周游天下行记文档总览清单!

七、灵隐寺历史典故?

无论兄弟们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其中一个。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其中一个。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一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八、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许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九、蓬莱历史典故?

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被认为是仙境之地,是神仙们的居所。其典故如下:

蓬莱三仙。相传,唐朝时期,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分别是李彦、李俨和李厚,他们身穿白衣,手持仙剑,行走于人间,为百姓解决疑难难题,治病救人,被大众称为“蓬莱三仙”。

蓬莱仙境传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何,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何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

十、庐山历史典故?

庐山和吕洞宾的传说

民间传说,庐山乃“神仙之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周威烈王时,匡俗兄弟在庐山学道成仙;随后,又传说周武王时,道家方辅与老子李耳,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得道成仙;又传说张天师的两个高足弟子王长和赵升被派往庐山,管理道家这个六十九福地……

庐山神秘飘渺的云雾和人迹罕至的密林古洞,为这些神话传说增加了魅力。不过,上述神仙方士,都没有在庐山留下几许遗迹和诗文,讲不出一个体系的故事,唯有“八洞神仙”其中一个的吕洞宾,在庐山和九江有较多的遗迹和一些诗文。

宋人白玉蟾小编认为‘授墨堂记’里面说:吕洞宾在游历庐山时遇上了“八仙”中的汉钟离,授给吕洞宾丹诀,后来两人一起成“仙”。《庐山志》也记载:唐咸通年间(860—874),吕洞宾在漫游江湖过庐山,遇五龙真君传授他剑术。吕洞宾既得五龙君剑术和汉钟离丹诀,便在庐山锦绣峰下的仙人洞内精心修炼。至今,仙人洞内的神龛里,仍奉有身佩宝剑,仙风道骨的吕洞宾塑像。

太平宫传说

庐山太平宫住着一位姓胡的道士。有一天一个自称“回道人”的道士路过太平宫,此人仪表堂堂,穿着讲究,很有几分“气宇昂昂,风神奕奕”的样子,然而,宫中却没有人理睬他,只有胡道士用一杯茶招待了他,两人边喝茶边谈笑起来。一会儿,“回道人”用手指指胸口,向胡道士讨酒喝,胡道士拿出一壶酒,他一口气喝了一百多杯还嫌不够,从清晨喝到傍晚仍毫无醉意,并邀请胡道士再到他的住处去喝,胡道士说天色已晚,便婉言谢绝了。

数年之后,一个衣衫槛楼,蓬头垢面,自称“大宋客”的人又来找胡道士。这个“大宋客”肩上扛着两个大酒坛,说是他的行李,他将坛子往地上一倒,尽是黄金、白银,他取出其中的一点碎银子,买了酒便与胡道士一起喝起来,一直喝到日头偏西。这个“大宋客”便用刀撮了一些土,倒上剩下的酒,一搅拌成了墨,用手去打它还会发出铮铮的响声。这时,胡道士已经喝醉了睡在床上,“大宋客”拂袖而去。“大宋客”走后,这个房间一天都是异香弥漫,“大宋客”留下的那把刀也是金光灿灿,大众都争着要买它。胡道士醒来后,看见墨便来吃,吃了一半,灵魂一振,老病全消,直到七十多岁时,还颜面如春,好似少年一般,连酒量都不减当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