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散文及写作的话题
????????林伟光
??????????一
???散文的概念很多,莫衷一是,这是学者们所要讨论的话题,我们作为写作者可以先置之不理。
????其实,散文是一种常见文体,可以说特别家常的文体,写的人很多,也很广泛。其实,有一个见解,就说韵文之外的都是散文,也包括小说。这就未必太宽泛了,也与我们心中所认可的散文的意识不相同。
????在我们看来,散文还是必须归置于文学之下,是一种文学性的体裁,与小说,戏剧诗,评论等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何故要先厘清这个难题?由于对此有不少模糊的认识,我们得先搞清楚之后,才能创作好的散文。
???何是好的散文?文论家有各种尺度和标准,我们写作者完全可以不去管他,如果过分去关注这些,我们很难进入情形。我觉得,不必一定拿个何标准,这种限高式的举措是最不好的。我们写作者只管我们的,只要真心地付出,写出内心的话,动情感人,而不是伪饰,虚假,或概念化,公式化的文字,就是好散文。
????我这么说,有些与主流的散文写作的见解截然而异。或者,他们更强调宏大的主题,强调高大上。我不排斥写这种形式的散文,但要一是由心的创作,不能是口号式,概念化的文章。声嘶力竭的物品,不是好文章,更不持久。二是要坚持以文学反映。就是说要想法性与艺术性融合。这并不是不可能,而是必须做到。你是文学作者,必须有这份清醒和自觉,写作必须是一种文学的创作。如果做不到,就是由于你的懒性和失职。古人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即使进行主旋律的宣传,也必须是有效果,能打动人的宣传。
????当然,文学性散文有宣传的成分,总希望让别人了解自己所要说的话,却也不完全等同于宣传。尤其,我们不能成为宣传的附庸,比如某个阶段的宣传工具。由于,所要求还是有不同的,其一是要求快,配合;其一是要求持久性的力量。我们虽然不能完全避免写纯粹宣传性的物品,却也必须自觉拒绝这类写作。
???我这里强调的是散文的写作,至于其他的话题则先放下。由于,有时候过分趋时的写作,会失去自我,迷失自我,就散文而言,这是相当危险的写作。
???好的散文,必须强调自我觉悟,以我的目光观察,以我的头脑思索,有强烈的个人的温度,我思故我在,我手写我心。只有自我的存在,我们的散文才具特殊性,有独立的人格和风格。
???????????二
???有一个时候,我们对散文的领悟有狭窄化的路线,过分地强调抒情散文,即诗化的散文,也有人说是美文。先不说,我们对美文的认识有所偏颇,由于美文不等于抒情的,雕琢的文字,那种刻意的写作,只是技巧上的注重,自己写来累,我们读来也累,印象上,这种过分的写作,反而显出了虚假和不真诚。
???我个人对散文写作的看法,却是题材不要有禁区,写作不要有局限,要视野开阔,大至宇宙洪荒,小至蚊蚋,无不可成为笔下关注的写作对象。题材虽无大致,但好坏却与题材没有关系。
????一切都从心,大致由我,大可见小,小也可见大,有我则有情,有我就有温度。最怕的是,大而无当,写去只见其大,空泛,句句都似曾相识,就是没有自己;而小时则囿于琐屑,家长里短。宏大的叙事,要有细节,生动而具体的细节,支撑超宏大。写小事,则要小中见大,不能往小里写去,襟怀格局都小。例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归有光的文章,孙犁晚年的一些散文,角度和篇幅都小,所触及的题材也小,可是极具张力,所涵盖的是大的气象,描写的是人性之美。如此,你就不能说它小了。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是写好散文的关键。这是老生常谈的话,本来不新鲜。但要写好散文,还真的离不开这个范围,这是不刊之论。上句是说阅历,经历,人生阅历越丰盛,经历得越多,就越有物品可写,这是生活体验所获得的素材,由于亲历,是无可挑剔的体验,写来也就有特殊的见解,不致人云亦云,写成司空见惯者。下句是指读书。写好散文,其实其他文学体裁也不例外,阅读特别重要。
???相比于阅历的体验,这不是直接经验,而是间接经验,但同样特别重要,必不可少。这些也是人生的重要经验和积累,厚积才能发,才能信手拈来,左右逢源,下笔有神。
???我个人的写作,得益于阅读处甚多。广泛而深厚的阅读,沉静了我的心,而写作时,似乎下笔即来,从不会害怕没有何好写的,滔滔而不绝。
????我的写作,喜欢由一个小角度切入,渐引向深邃。周作人有一句话,我很喜欢,觉得是经验之谈。他说,为人须老实,为文须放荡。何是放荡?就是不要太老实了,尽量放开去,上下左右,古今古今,个人或别人的经验,都可以拿来用,尽量伸延开去。我们说过,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是一句讥讽的话,其实,要具体分析,不怕笔写万里以外,关键是你要在适当的时候,把笔拉回来。文章不要只一个圈圈打转转,要能够跑野马,就是要善于写闲话,闲话丰盛了文章,也让人增加了阅读的情趣,闲话并不闲。只是跑野马要跑得好,不能跑出埒外。这就是写散文的本事。能够写闲话,证明你的笔已经得心应手,趋于成熟。
????当然,于初学写者,写闲话是有难度的。这没有办法,只能慢慢来。有时候,坚持写很有必要。我们的写作者,有时太急躁了,匆匆成文,立即作罢。即使可以发表,其实,也不见好。要放一放,多多打磨,时刻有时可以发现文章的不足。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考虑,由此由彼,不同写去,肯定不同的。
???我读过一篇文章,一位著名作家写的,他说,每篇文章写后,他总喜欢把它裁成各个片断,重新组合,结局令人惊喜,组合后的文章,远胜于原来。我们不一定非要如此做,但也证明文章的写法可以有多种选择,或者有更好的选择,也说不定。
???????????三
????现在要谈谈书话散文了。书话散文的外延要大于读后感。虽然同是由书而生发出来,却不局限于书。
???如果只局限于书,就小看了书话散文,这是一种随笔体的文章,在国外尤其英国是很发达的,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即乔治.吉辛的《四季随笔》。在我国三十年代,有曹聚仁、施蛰存、叶灵凤等人,都写过很好的书话散文。后来,唐弢、黄裳、姜德明等都有很好的书话散文写作,尤其唐弢影响很大,他的《唐弢书话》几乎成了书话散文的范本。他强调:“书话的散文影响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见解,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智慧,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在我国,唐弢不是最早写书话散文的人,但何故影响这么大?就由于他提出了书话散文的写作因子,使它区别于文学评论和读书笔记等其他文体。要有事实有掌故有见解,更要有抒情气息,重要的是,都是“一点”。“一点”是几许,这就看作者创作时怎样把握分寸了。它本质上是一种散文,因此,艺术性特别重要。不能以资料来淹没其抒情,也不能以抒情代替别元素。
????这些年,随着报刊上《读书》版的出现,书话散文势头很健。但也暴露了诸多的不尽人意者,就是有泛化的难题。不是凡是有关书的文字,都可以称作书话散文的,这恰恰成了不少写作者常犯的毛病。
???书话散文泛化之后,出现了鱼目混珠的情况,质量更是下降,例如写成读后感,就失去了书话散文的艺术意味。
????当然,我也并不赞成书话散文只局限于很狭窄的一个空间,这不利于书话散文的提高。但书话散文,作为一种想法性和艺术性并重的文体,其一,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其二,必须讲究艺术性,让人在获得智慧的同时,也得到艺术的高兴。
????应该说,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可以说增减一分都不行。
???这些年来,对于书话散文的创作,我是花费了不少功夫的,成绩不好说。应该说,并不令人满意。如果严格以唐弢的标准衡量,那是不合格的。但我觉得也不必自我菲薄,我所注重的,其一是有一点见解,即个人思索之所得;其二是有艺术性。是当成散文(随笔)来写,给人以情趣,而非乏趣无味的论文。这是我坚持的底线。
???当然,书话散文写书,却不局限于书,其实是由书而生发开来的文字,视野尽可能广泛,可以写得从容写得自在,可长可短,即使几十字的题跋,也要写得夭矫腾挪,富有张力,令人遐思。短而不单薄不局促,反而有咫尺千里之妙。
????书话散文,我更倾向于以随笔的形式来写,这样更能展现其文体魅力。从我个人来说,由于阅读的优势,使我写起来,可以充分发挥。
????????????四
???好的文字,它是舒展的,从容的,有娓娓而道来的风格,这就是谈话风来。
???写散文,当年胡适之说过,有何就说何,该怎样说就怎样说。看似很简单,但其实不简单。
????有何就说何,我想许多人都做不到的。通过我们的笔写下的文字,都经过了一番选择和过滤,这是没办法的事务,因此,肖乾当年说,自己只能尽量不说假话。该怎样说就怎样说,也做不到的,删繁就简,或以一种何方式表达,就是我们写作所要面对的。其实,如话我们是做不到的。大家可以尝试下,看我们日常所说的话,究竟是否可以不加整理而成文,结局应该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孔子说:辞达而已。我们写散文,其实也是如此。
???也真的不容易做到。有时要造作,可就坏了;有时又常常辞不达意,越说越乱。因此,写散文要尽量说清楚,明晰,这是最起码的,才讲其他。
???怎样才能说得清楚,明白?当然,思路要明晰,是个明白人,坦诚以见,把话说得简明扼要。可以,先说明白一件事,再说另一件事。我们中小学的作文,其实,训练的就是这个。好像过于小儿科,有的人不以为意。其实,写作者中说不清楚的,大有人在,以己之昏昏,又怎能给人以昭昭?
???现在,不少大学里开设有创意写作,怎样创意?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再怎样创意,都要先把话说清楚,这是必须做到的。
???当年,沈从文在西南联大开设有各体文写作课,从他学生汪曾祺的文章,我们可以知道一些情况。比如,有一次他出的题目是写“一间屋里的空气”,好像很奇怪的题目,其实,就是训练你写好一件事,一个物品,把话说明白了。
???我个人的经验,要写明白,其一要抓细节,这是文章是否生动的关键。细节从何而来,从观察中来。一个写作者要更热爱生活,比一般人更敏感,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物品,也能观察出一点特别来。这都不是一时可得到的,是平常的积累,放在脑里,写时就能用到。其二,是善用词语,当下用电脑写作,打拼音时就出现联词,这些都是常见的词,很方便,但写散文时,这恰是要不得的,这些联词,或成语,都是些套话,没有新鲜的感觉。因此,写散文要选准那个最准确的词,有意打破原来的词组结构,重新组合,或者就有另样的新鲜。我建议,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形容词多隔,动词不隔,用得好时,意思就很明暸,文章也较生动。
????散文是一种常见文体,写的人多,中外的散文传统特别深厚,我觉得我们要写好散文,多读古今古外杰出散文很有必要,这是一种切身的体会,更是一种借鉴。鲁迅推崇魏晋风骨,知堂推崇明清小品文。钱锺书英法散文中汲取营养,这些都可以清楚见到。一个杰出散文家,不是凭空就出现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当然,怎样拿来,融铸成自己文章的血肉,并且形成个人风格,写出不同别人的作品,就是更进一步的难题了,也不是一言半语可以说清楚的。
???我们的散文,由文言文走向现在的白话文,时刻也就一百几年的时刻,但在许多杰出散文写作者的努力下,已经相当成熟,也涌现不少经典作家和作品。
???用白话文写作,在今天已经成了天然的选择。白话文完全可以胜任于我们的写作。我们读鲁迅、周作人等人的文字,好像还有些怪里怪气,现在的作家,比如汪曾祺的文章,却是已经明白如话了。汪曾祺的散文,在运用白话上的功夫,甚至超过了朱自清,可以说成熟而秀丽。在平白如话的语言中,他的想法明亮,文章更是自如畅意。有兴趣时,我建议多读汪曾祺的散文,仔细感受它的好处。
????散文用白话写,却也并非拒绝其他的语言元素,有时候,刻意融进诸如文言,翻译体,方言等等的元素,却也可以造成一种特别的味道。周作人就很善于如此运用,他的文章有一种苦涩的味道,涩而后甘,令人回味无穷。
??????????五
???要警惕文章的八股味,这种文章常见于报纸和社科类的学术刊物,却是最要不得的,“等因奉此”,了无新意,又臭又长,而且见头而知尾,是很讨厌的。论文其实也可以写得像散文随笔一样有情趣。上世纪三十年代,李健吾用“刘西渭”的笔名,写了《咀华集》及《咀华二集》,把文学评论写得像散文一样生动,泼辣,影响很大。可见,只要敢于打破陈规,文章是可以更精妙的。
???文章的八股味是何?就是把文章写死,一点生气都无,面目可憎。喜欢大量的引用先贤的话,就是没有自己的想法。而好的散文,却每每有鲜明的我的存在,不拘一格,也常常神龙见首不见尾,煞尾更是出人意表,令人遐思。
???有时候,同个题材的文章,不同时期可重复写。汪曾祺就有这种情况,他有一篇叫《职业》的小说,四十年代末写过,八十年代后再写,或者他觉得不满意,因此重写,当然,题材应该是自己所看重的。我也有过这种情况,去过诏安的九侯山,当时写有一文,也还可以;不过,自己总不满意,觉得写不出它的特点。后来,又去了一次,回来后重写,这次抓到了关键之处,由于对它的石头印象深刻,就专写它的石头,感觉就较满意。这种重写,有时是一种重新审视,换了个角度,就不一样了。
????有的人喜欢写得简约,点到为止,有的人喜欢繁富,极尽铺张。巴金和王蒙就喜欢写得繁富,尤其王蒙,排比句一句接着一句,令人目不睱接,造成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汪洋恣肆,有时就收不了,失之于泛滥。这其实是写作者审美情趣和追求的不同,不能说孰好孰不好。不过,随着年龄递增,文风还是会改变的。大概是年少时喜绮丽,越到后来,文字越简约,觉得不必说得太多。但也有老年的作家,笔下不能自休,倒成了啰嗦。周作人的文章是公认好的,但读他晚年的《知堂回想录》时,倒有了一些略啰嗦者。文章不能写得太枯瘦,日本的枯山水,是一种简约的至境,但枯瘦太过,也令人不满意。要掌握一个度,能够增一分则腴,减一分则瘦最好。
???写散文,要写得好,如果有所追求,还真的很难。我也只是在不断地探求,还不敢说写得好,只是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