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凤凰文化历史典故?
一、梧桐栖凤
梧桐为树中之王,相传是灵树,能知时知令。《闻见录》:“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凰身怀宇宙,非梧桐不栖。《魏书·王勰传》“凤凰非梧桐不栖”凤凰择木而栖,后比喻贤才择主而恃。
二、得凤之象
传说中凤凰死后还会再生,相传能知天下治乱兴衰,是中国历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体现,是乱世兴衰的晴雨表,成为神学政治的“形象大使”,古人曾分出五个等级,以凤凰的五种行止标志政治上的清明程度,于是历代帝王都把“凤鸣朝阳”“百鸟朝凤”当成盛世太平的象征。
三、凤求凰
西汉辞赋作家司马相如贫困之时,到四川临邛寻访好友县令王吉,时有当地首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在卓王宴会上当众弹奏琴曲《凤求凰》,以此挑动卓文君。后比喻男女相爱男子追求女子,也象征对美满快乐的姻缘向往和歌颂。
二、房县历史文化典故?
房县是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下面是一些房县的历史文化典故:
– 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素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土,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这个成语来源历史悠久,前后两字记人记事,与房县息息相关。在古代,“附庸”和“风雅”是毫无关联的两个词,其中,附庸,原指依附大国的小国,有依附之意;风雅,泛指诗歌,指诗经中的国风与大、小雅,也用来代指《诗经》,泛指诗文之事。庸国曾率卢、彭、濮等南方八国军队协助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庸国作为南方群蛮的领袖,以军事实力奠定了老子所说的泱泱大国地位。众多的方国以纷纷依附庸国为荣,是为“附庸”。“风雅”代指《诗经》也泛指文化,《诗经》由三部分组成,即风、雅、颂。“风”是各诸侯国的民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又分大雅、小雅,是周王室“邦畿”之内的音乐,被尊崇为正声,共105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共40篇。因此,“风雅颂”或者“风雅”就用来代指《诗经》,“风雅”因此也用来泛指文化。
– 野人传说:从古至今,对“野人”持平常心理的人都认为所谓“野人”只不过就是一种没见过的野兽罢了。房县作家霍中南曾绘声绘色讲过“野人”故事,这种习俗,演变为后来婚嫁经过中的“陪十姊妹”,凄婉而又动人。
三、兰州历史典故与文化?
答: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
西汉初,依秦建制,兰州仍为陇西郡辖地。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兰州西设令居塞驻军,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汉在金城郡的统治得到加强,先后又新置七县。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并金城郡于陇西郡。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今榆中县城西)。 东方红广场
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公元314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立的永登县(在今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三县合置广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 东方红广场夜景
唐统一中国后,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又改为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改为金城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兰州被吐蕃所占,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州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就被党项族占据。
清初依明建制,兰州隶属临洮府,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裁卫归州。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复设兰州卫。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今陇西)迁至兰州。从此, 兰州一直为甘肃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临洮府治由狄道移至兰州,改称兰州府,又改州为皋兰县。当时兰州府辖管狄道、河州二州;皋兰、金县、渭源、靖远四县。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裁减甘肃巡抚。
辛亥革命后,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州)设道,并兰山、巩昌二府为兰山道,辖管皋兰、红水、榆中、狄道、导河、宁定、洮沙、靖远、渭源、定西、临潭、陇西、岷县、会宁、漳县等十五县。道尹驻省会皋兰县。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道为区,变兰山道为兰山区。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划甘肃省为七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皋兰、榆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岷县)。民国三十年,即公元1941年7月1日,将皋兰县城郊划出,新设置兰州市,与皋兰县同治今兰州城关区。市区面积16 平方公里,人口17.2万余人。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市区扩大,东至阳洼山,西至土门墩(不含马滩),南到石咀子、八里窑、皋兰山顶,北至盐场堡、十里店,面积达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从此,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国以来,兰州市建置曾几度变更。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和平、西固、红古五个区和榆中、皋兰、永登三个县 。
四、福鼎历史文化典故?
福鼎是中国福建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盛的历史典故和文化传统。下面内容是一些与福鼎相关的历史文化典故:
1. 福鼎茶:福鼎以出产茶叶而闻名,尤其是白茶。福鼎的白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茶其中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制茶工艺。
2. 东坑龙泉:东坑龙泉是福鼎的一个古村落,被称为&34;百年龙泉&34;,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民居建筑和传统工艺,展示了福建传统文化的精髓。
3. 七宝山:七宝山位于福鼎市区东部,是一座古老的山峰,以其丰盛的宝石矿藏而得名。相传七宝山上有七种宝石,象征着七种吉祥。
4. 鹿寨古村:鹿寨古村是福鼎的一个历史古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建筑风格。这里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文物,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址。
5. 永安古道:永安古道是古代的一条贸易通道,连接福建和江西两地。这条古道经过福鼎市区,是福建历史上重要的商贸路线其中一个。
这些典故和文化遗产丰盛了福鼎的历史底蕴,也是福鼎特殊的文化魅力所在。如果你对福鼎的历史文化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和探索这些典故和遗迹。
五、长治历史文化典故?
长治,原名长武,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长治地名的典故有很多,下面内容列举几例:
1.《史记·卷八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里面记载:“长治者,燕、代之界。春,偃师至雁门,夏,过狄道,秋,克昆阳,冬,至长治。乃封偃师为郡王。从行旅十馀年,至缑氏山,赋山颓震,故号为『颓山旅』。”这里“长治”可能是当时偃师驻扎过冬的地方。
2.《山西通志》记载:“唐武德三年(621年)二月,九姓水部族长隋护卫、汉儒胡元伯、渤海玉璧思婆、柏麻祖都、阿悉达波、屯卢都、都堆都、阿那犍达、毛儿迦达等人联合起义,攻占了长治(当时称潞州)城。”据此可知,当时“长治”一个城池的名称。
3.根据《长治市志》记载,当地传说,战国时期韩国公夏肃来到这里,曾经为民众治病,并将长治之名传到了这里。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传说色彩。
六、徽文化的历史典故?
中国最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是徽州绩溪人,跟许多徽州人_样,幼年时候家境特别贫困,不得不外出打工。他先是到杭州阜康钱庄当学徒,由于勤勉,肯吃苦,深得店主器重,逐渐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掌柜。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提高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灵魂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七、许昌有何文化历史典故?
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下面内容是一些许昌的历史典故:
1. 曹操骑马借箭:三国时期,曹操率军攻打敌军,箭矢用尽,曹操便命令士兵去借箭,但借不到。曹操便自己骑马去敌军营地,借箭成功,大获胜利。据传,曹操借箭的地点就在今天许昌市内。
2. 汉武帝东巡:西汉武帝曾多次东巡,访问大臣和视察地方。据传,在许昌市内的一处古墓里,就有汉武帝东巡时停留的痕迹。
3. 赵匡胤北伐:公元960年,赵匡胤在许昌称帝,建立宋朝,之后便开始北伐,统一北方。
4. 王羲之《兰亭序》: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在许昌创作了《兰亭序》,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5. 李白《将进酒》: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在许昌作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将进酒》。
6. 许昌鸡:许昌有着悠久的养鸡历史,许昌鸡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著名,成为中国四大土鸡其中一个。
7. 许昌楼:许昌楼始建于唐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曾经是许昌城的标志性建筑其中一个。
这些历史典故丰盛了许昌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也为许昌市的提高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
八、安徽淮北历史文化典故?
夏禹分天下为九州,现淮北市域属徐州。
公元前21世纪,助禹治水有功而成为商部落首领契的孙子,商汤十一世祖相土为进一步向东扩张,由商丘迁徙至此,作为别都,此后山即为相山、城即为相城。商汤伐桀,灭夏建商,商沿夏制,相城仍属徐州所辖。周武王伐纣更商分封诸侯,以纣王兄微子启代殷,立国号宋,相属宋。
公元前588年至前576年期间,宋共公瑕为避水患,曾将国都由睢阳(今商丘)迁至相城。战国时期,齐、楚、魏灭宋,相归楚国。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在相城和临涣镇分设相县、铚县,同属泗水郡,相城为郡治所在地。
九、灯谜文化的历史和典故?
典故
据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大众都叫他&34;笑面虎&34;。这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象老鼠给猎捋胡子──拚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他则象饿狗啃骨头──恨不得嚼出油来。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人叫李才,后边那个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来客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34;借银十两&34;,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喊道:&34;老爷,我借点粮。&34;笑面虎瞟了他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34;你这小子,给我滚!&34;王少还没来得及辩驳,就被家丁赶出大门。
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间心生一计,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
转眼间,春节已过,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各家各户街头房前都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一见此景,忙也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命身后的帐房先生念给他听。帐房先生摇头晃脑地念道: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听,只气得面红耳赤,怒眼圆睁,哇哇乱忠:&34;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34;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34;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34;笑面虎气呼呼地说:&34;你那灯上是咋写的?&34;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恨声说:&34;这不是骂我骂谁?&34;王少仍笑嘻嘻地说:&34;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39;针&39;,你想想是不是?&34;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没啥说,转身狼狈地溜起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后来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因此就叫&34;灯谜&34;。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一直传到现在。
十、菏泽历史文化 传说典故?
我的答案是菏泽原系天然古泽,济水所汇,菏水所出,连通古济水、泗水两大水系,唐更名龙池,清称夏月湖。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曹州为府,附郭设县,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赐名菏泽。上古时期济濮流域古泽薮遍布,《禹贡》九泽之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皆在境内,历史上居于圣神地位。人文始祖伏羲、东夷之帝少昊、贤明君主帝舜、兵主战神蚩尤、改革家吴起、军事家孙膑、农学家氾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