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前赤壁赋》是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期间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诗,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此时的苏轼正经历人生的低谷,因“乌台诗案”被贬,心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慨。这篇文章小编将对《前赤壁赋》的原文进行逐段翻译,并分析其深刻的想法内涵。

原文及翻译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翻译:

在壬戌年的秋天,七月的中旬,苏轼与朋友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徐徐吹来,水面平静无波。

原文: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翻译:

举起酒杯邀请客人,吟诵《诗经’里面关于明月的诗句,唱起描写美人的歌。

原文: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翻译:

不久,明月从东山升起,徘徊在斗牛星之间。

原文: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翻译:

白色的露水横在江面上,水光与天空相接。

原文: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翻译:

任凭一只小船在广阔的江面上漂荡,感受那无边的迷茫。

原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翻译:

浩浩荡荡,仿佛乘风而行,却不知道要停在何处;飘飘然,像是脱离尘世独立,羽化成仙。

文章分析

《前赤壁赋》不仅仅是一篇描写天然景色的作品,更是苏轼对人生、历史和自我存在的深刻思索。通过对天然景色的描绘,苏轼表达了他对自在与孤独的渴望,以及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在文章中,苏轼通过与友人共饮、吟诗作乐的场景,展现了他在逆境中仍然保持的乐观态度。虽然身处困境,他依然能够欣赏眼前的美景,感受生活的乐趣。这种积极向上的灵魂,正是《前赤壁赋》所传达的重要想法。

拓展资料

《前赤壁赋》是苏轼在逆境中创作的一篇经典之作,展现了他对天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索。通过对赤壁美景的描绘,苏轼不仅表达了对自在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生活短暂的思索。整篇赋文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值得我们细细质量与反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