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谈谈散文创作中题材的发现和立意以及借题发挥的重要性
——兼谈王雪梅人景交融的散文风格
时间:2019年5月25日19:30-21:00
1、碧小家老师简介
碧小家,本名白福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理事,昌吉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北庭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庭学研究院顾问。曾于《散文》《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西部散文选刊》《文学月报》《四川文学》《西北军事文学》《飞天》《西部文学》《绿洲》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小说等百万字,完成丝路北道文学、文化作品集130余部,已出版《逃跑的麦子》等30余集,有作品曾获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新视野”散文一等奖,第四届“中华情”全国散文金奖,《人民文学》“风流杯”散文二等奖,2018中国西部散文网络最佳美文奖,2018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第8名获奖者,及《天涯》杂志社举办的“天涯杯”优秀奖等20余次。散文入选《初一现代文阅读》教材、全国各类初高中语文模拟试卷,以及《中国西部散文精选》《走过四季·中外散文精选》《散文海外版2018年精品集》《华夏散文精选》《散文百家选》《世纪末散文随笔选》等20余种选集中。2019年《西部散文选刊》第一期隆重推出“碧小家散文小辑”10篇。
2、重点作者介绍:
王雪梅,女,浙江台州人,就职于媒体,入选黄岩区拔尖人才,台州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和浙江省151人才。近年来爱上写作和书法,现为台州市作协会员,台州市女书法家协会会员。
3、授课计划:
新锐散文邀请了知名作家作为授课老师,每月请一位老师在群里进行散文写作经验的传授,重点点评一个重点作者的作品,指出其得失,以利于其提高。授课时,由被点评人主持,介绍授课老师,讲授过程中可与老师交流提问。讲授完毕后,群成员可交流提问。今天是第二课,由白福成老师授课,点评重点作者白雪梅。
4、授课的课件,点击即可阅读:
【国际东方散文奖征文】王雪梅|客从何来
【丝路新散文征文】王雪梅|南方的蜜橘花啊 北方的沙枣花(54)
【丝路新散文征文】王雪梅|一个人的马鞍山(22)
5、碧小家授课记录
谈谈散文创作中题材的发现和立意以及借题发挥的重要性
——兼谈王雪梅人景交融的散文风格
己亥年的某时,新锐散文平台刘莉主编邀请我在平台主讲一次散文课,同时点评一位平台重点作者的作品。盛情难却啊,我虽然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但着实也为难了一阵子。一来,我从没有在大场面下讲过散文创作;二来,我觉得在平台的微信群里,藏龙卧虎者一定不少,一旦说得不好,那么多人听着,定会贻笑大方。
定下来五月是我主讲。五月很快就到了。我对刘莉主编说,最好给我推荐一位写作水平较低的新作者,这样我就可以在其作品中挑出一些毛病和不足,从而吹毛求疵一番。
刘主编推荐的重点作者的作品进入我的微信时,我先看了简介:“王雪梅,女,浙江台州人,现供职于台州市黄岩区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业余爱好写作和书法。”心中一喜,自认为是个新手。然而,一读文章,便发现遇到了一个大手笔。
和作者交流过后,知道她的确是个新手,2015年才步入散文创作之路的。所写的散文有16篇发在我的微信里,说还有一小部分存于她单位的电脑里,充其量可能不到30篇。
一口气读完那些散文,掩卷之余,感慨思之。作者所写的散文之少,而达到的品味之高,真是让人难以置信。作者所写多为游记散文,其次也写人。她散文的特点是,景中有人,人中有景,人景交融。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立意不凡。
如写《一个人的马鞍山》,从大格局入手,从表面看上去,是在写马鞍山的名胜古迹,其实作者不单纯就景写景,而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她借马鞍山之景,抒己之情怀,真正想写的是一方之地在漫长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于是,逐渐从景色描写中烘托出了当地的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泰不华和方国珍,然后笔锋一转,开始借题发挥:
时代久远,朝代更迭,江南旧事,后人煮酒论之,你可以淡然,可以超脱,但是我相信在浩渺的历史星空,总有那样一些人、一些事打动你,尤其是他们留下的历史遗迹就在你身边时,那种时空的悠远与接近,熟悉与陌生,不能不让人心生涟漪!
《慈云极乐寺》这篇散文既是游记也是文化散文,读过之后,觉得充实却不冗杂,文中总有一段精彩的发挥:
滚滚红尘,人事纷扰。世事恰如眼前的景象,似乎总被雾气裹挟,难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可是江南旧事,后人煮酒论之。世事就是如此。佛经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一切必须放下,放下然后感恩,得自在。
作者的文笔和情感在南方和北方两地间游走:“我喜欢南方的蜜橘花,我也喜欢北方的沙枣花”。
作者老家虽在浙江台州,但她从小出生于宁夏,长于宁夏,她已经成了地道的宁夏人。于是,她最终的情感还是落在了宁夏。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台州工作,对台州的生活极不适应,这从《客从何来》一文中,可以看出:
对我,老家根本是个陌生的地方,我们没有自己的房子,我听不懂黄岩话。……小时候渴望的美味现在也已经不是美味。我开始思念凉皮、羊肉泡馍、油饼、肉夹馍这些宁夏的美味……
从作者的靓照看上去,她似乎个头挺高,脸盘为长方型,这就已经渗透了北方的血脉。但因父母是台州人,她的骨子里或多或少一定还会隐藏着南方人的气质,于是,在作品风格中,既有北方的帅气和粗犷,也不乏有南方的细腻与温婉。
作者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借鉴的作者。比如,她写北方的沙枣树:“周姨家的后院种了两棵树,一株是沙枣树,另一株也是沙枣树”,显然是借鉴了鲁迅先生的描写手法。
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作者首先发现了其中的美和特色,才会有所感悟,才会动笔的。作者发现了马鞍山之美和马鞍山的历史人物之美;发现了北方沙枣花的纯朴之美,同时联想到将一生奉献给北方宁夏的周姨和郭叔,发现这两个人身上闪烁着典型的支边者的奉献精神,发现了花与人之间似乎有一种极为相似的精神气质。
在借鉴和学习方面,作者算是一个智者。首先,她有很高的鉴赏能力。同时,她也善于汲取他人的养分,来培育自己的文字。她的文笔中呈现出鲁迅、朱自清时代的风格,也呈现出当代余秋雨的大散文风格,她甚至汲取了外国作家如日本的太宰治写《斜阳》之类的风格。她借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的风格,却没有落入俗套。换句话说,对于传统的叙述风格,她既能走进去,也能及时地跳出来。
作者是记者出身,从写新闻稿件中训练出了以最少的文字写出最大信息量的表达能力,此法用在散文写作上,因长期养成的习惯,文字同样是有节制的。当她写到一定的字数时,会敏感地戛然收笔。她知道,当下人心浮噪,没有人耐心去读一篇冗长拖踏的文章。再说,一般散文一两千字也就表达清楚了,一点小事,一写便洋洋三五千字,它的含金量是让人质疑的。
作者的散文语言质感很好,阅读起来很有味道,也有温度。如果不具备这一优势,别的也就无从谈起了。提一点建议,作者擅长的题材,可以着力去经营,尽可能写出一定的规模。
我想提醒作者:你最重要的写作土壤在宁夏,而不是在浙江台州。另外,试着多写一些短文——与你的文化散文截然不同的精短散文。多了解一下以张锐锋为代表的“新散文”。对已经程式化的、哪怕是大家的散文,要保持警惕,尽量少去阅读,以免落入俗套。从美术、书法、诗歌、音乐、古典文等艺术门类去汲取养分和灵感,开阔视野,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为和素养。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作者起步有多晚,到目前为止积累的作品数量有多么少,文章眼下有何不足,她都是那块大手笔的料,或者说是范儿。这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不是经过锤炼而能企及的才华。其实,这才是一个搞文学的人最最重要的品质和天性。
【浙江王雪梅】谢谢白老师的肯定和支持,白老师能够对新人不吝赞美之词,实在令人感动,也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可是我写的散文比较少,算下来一年也就五六篇的样子。因为我不知道该写什么?所以,我很想请白老师谈谈如何发现散文呢?另外,在您的笔下,蚊子、沙子、西红柿、蝴蝶等,这些平常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却写得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古人说,凡文以意为主。请您谈谈如何培养散文的立意?
其实,这样也挺好。说明你是遵循创作灵感的,灵感不来,你就不写。如果不管有无灵感,见啥写啥,一年几十篇甚至上百篇,只追求数量,不求质量,我想,这一定是不严肃的创作态度。只有尊重自己的写作,才能赢得读者的尊重。俗话说得好,硬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梨子半筐。将此话引进文学创作,人家读者对你的作品也是这种要求啊。
如果每写一篇,都是精品,那一年写五六篇已经足够了。不过,我发现你主要生活过的宁夏依然是一块处女地,她隐藏在你的灵魂深处,没有被你开发。
至于散文题材的发现和立意,这应该说是一篇散文的纲,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一般来说,有多么独特的题材发现,就有可能产生多么深远的立意,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当然,也不尽然。刚学写作时也会有这样的独特发现和深远立意。比如我发现西红柿的透明品质时,正是我刚刚学写散文的第二年,这篇文章先发表在1995年第一期的《散文》杂志上,被当年的《散文海外版》选载,之后,又入选《初一现代文阅读》教材。你读过这篇小散文就知道了,只有300字,其中没有精彩的语言,她凭什么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呢?其实想来想去,不就是发现了西红柿坦坦荡荡的品质吗?
我立意最空灵的散文是《麦田午后》,也是我刚学散文的第二年完成的。当然,那时我并不知道立意的重要性。最初,我在一个小县城的图书馆阅览室发现了一本杂志的目录上有一位外国作家写的短篇小说,题目是《麦田午后》。看到这个题目后,非常奇怪的是,我的灵感一下子被照亮了!我根本就没看小说中写的什么,回家后一口气便写出了2000余字的散文《麦田午后》。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散文》杂志,接着被《散文选刊》选载。16年后,突然间从网上发现,此文入选一中外顶尖级选集中,其中,有托尔斯泰、普希金等40多位外国作家,有鲁迅等百位中国现当代作家,这又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是鼎鼎大名,为什么选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初学者呢?思来想去,便揣摸出一些道道来——很可能是这篇文章立意不凡。也请雪梅和大家分析一下。
此外,也是刚学写散文时的《苍茫牧道》,2018年发表于《骏马》第4期,被《散文海外版》第11期选载。年底,《散文海外版》又出了一个精品集,此文再次入选。我想,之所以被编辑看中,也许一是立意,二是语言本身起作用了吧?
散文题材的发现有一般发现和独特发现之分,以下文字应该属于后者。《沙子的智慧》《蚊子,飞虫中的君子》《蝴蝶》等散文,是我近两年发现的题材。我发现沙子的狡黠和智慧——不成气候时,故意装出一副“一盘散沙”的假相,一旦时机成熟,便可吞噬绿洲,淹没村庄。蚊子,早就被定论为害虫,然而,它硬可牺牲个人生命,也决不偷袭你——这一点珍贵品质,却很少被人发现。几乎所有的作家写到蝴蝶时,最终落到庄子梦蝶后变得超然于世——包括黄庭坚、辛弃疾、白居易、骆宾王、李商隐、陆游、刘禹锡、苏轼等历代名流都写诗赞美庄周的超脱与逍遥,却忽略了庄周的这种精神境界,得之于蝴蝶的灵感启迪。不过,这时的我能有所发现,是因为我已人书俱老矣!
你说的怎样才能发现散文的题材和如何培养散文的立意问题,我想,那应该是一个作家许多年修为的一种结果,如读书、阅历、独立思考和敏锐观察事物的目光训练。犹如闪电,是云雨聚集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如果有例外,那就是天赋。
【浙江王雪梅】白老师,您总是强调散文中借题发挥的重要性,我想具体听听您在散文中是如何借题发挥的。
前面,我说了散文题材的发现和立意是一篇散文的“纲”。俗话说,纲举目张嘛,纲不举目不张,足见散文题材的发现和立意是多么的重要。内容是散文中的“目”,而散文中的借题发挥,应该是一篇散文中的“目中之目”。我想,借题发挥的文字如果非常精彩,那配合它的文字一定也差不到哪里去。散文的借题发挥,就像音乐中的高音部分,就像二胡中的快弓子,是文章本身的需要,失去了这一部分,有可能会影响到散文的品味。
我想先让你领略一下周涛是怎样借题发挥的。他在《伊犁秋天的札记》一文里写到树时,是这样借题发挥的: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朝阳和落日和谐,它们站立的姿态高雅而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模仿的高贵姿态,令人惊羡。……大树、小树,团团的树,都处在秋天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
“每一片落叶,都曾经历了繁华的季节,饱尝了生长的过程,欣赏或被人欣赏,残缺或完美,承受光芒或迎接风雨,被天空和大地照耀、养育,每一片叶子都是珍奇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一枚由自然精心铸造的金币,在万物中发行。在这辉煌的仪式中,……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洒,或挂满枝头,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往往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唯有一个女孩,她捡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了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变得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在向你展示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诗人最后庄严地说:对树充满敬意吧!
他在《小虫子,爬吧》这篇文章里没有叙事,只是写了对小虫子的感受。要说题材,它已小得不能再小了,可他借助虫子这一载体,揭示了一个人类问题:
“这时,‘眼光’忽然从对虫子的怜悯转而生发出对自身的怜悯,是啊,人类不也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么?人类之上,那双俯察芸芸众生的眼光又是谁的呢?在那双眼光里,人不是同样像一些蠕动的、爬行的、蹦跳的虫么?无穷层次的生物组成的链环环相套,一环扣一环,一物克一物,最后,最弱小的反而成了最强大的。……”
“在虫子的世界里同样可以遨游。……”
周涛散文的升华、借题发挥,从小虫子身上引发出来的人类大命运:“在那双眼光里,人不是同样像一些蠕动的、爬行的、蹦跳的虫么?”在这篇短短的文章里,体现了周涛散文的风格:其一,不叙事;其二,以小见大;其三,借题发挥得深刻又准确。
我在散文中也注重借题发挥,如在《村道弯弯》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就是我命里的村道。它泥泞或尘土弥漫,然而它亲切朴实;它坑坑洼洼其貌不扬,然而它坚实可靠……许多年,正是这条经年累月、久经风雨击打的村道,它负载过一个村庄的命运,负载过村人艰辛而匆匆的脚步,负载过村人的欢悦、希冀与收获,负载过无数吆喝生活的声音和充斥在日子里的羊粪蛋蛋味道,同时也负载过村人的苦难、生死与梦想。”“其实,我的步履从未离开过我心中的村道半步。我至死不变的质朴、憨厚、真诚、谦卑和踏踏实实的做事精神,还有我面对社会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傻里呱叽的样子,都是村道赋予我的。”
我在《一个女人的吆喝》中有这样一段话:
“三十年后,当我重新从暮色苍茫的村落里捡拾起一个女人吆喝的声音时,这个在暮昏驱赶羊群、驱赶日子的女人已经基本完成了对生活、对生命的重大吆喝——在漫漫长夜,她偎依于男人的怀抱中,完成了对甜蜜爱情的幸福沉吟;在孕育与分娩之路上,完成了撕心裂肺的痛苦挣扎与求助;在母亲和妻子之路,完成了对劳作于田间地头的丈夫的叮嘱,完成了对玩耍于村落孩子们的亲切呼唤;在漫长岁月里,完成了对喜悦之事的欢笑和对苦难现实的抗争与呐喊……”
“在春天的山冈上,在金秋的田野和被寒风吹彻的村道上,一个女人吆喝着日子,驱赶着家,鼓足风帆,铆足了劲,朝着生命的高地奋力跋涉而去。当一个女人完成了她一生该发出的声音之后,她的生命之路也基本走到了尽头。最终,这个女人的声音会在某个黄昏的村落里永远地消失于天空中,消失于山梁和大地上。”“试想,如果一个村庄没有了女人的吆喝,这个村庄将会变得多么沉寂而荒凉啊!”
如果一篇散文缺失这样语言的支撑,如果借题发挥的语言不准确,那整个一篇散文的品味就有可能上不去。
顺便说一下。根据我多年创作的经验感受,但凡是叙事散文,其文学艺术的价值都不是很高。即便有些叙事散文打动了人心,那也不是因为艺术的水准,而是内容本身所起的作用。……叙事的背后,应该有更深一层的东西作支撑,否则的话,会出现“气虚”等问题。
真正好的散文,都是那种借助大地生活载体,然后掀起空灵的翅膀,如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类型。周涛是这样的散文家,刘亮程也是这样的散文家,在关键时刻知道借题发挥,并善于发挥,也能驾驭发挥,让自己的文章突然间掀动起双翅,猛地腾飞起来。
周涛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谈到过:“我不大愿意描述太具体的事,不大愿意叙述,懒得叙述。我希望从现实中抽出一些东西,在‘半空’中全面地遮盖。”
如果一开始学写散文,就囿于叙事、囿于小情绪,那就比较麻烦了。一旦形成惯性,再想改变文风,几乎已不可能了。当你进入叙事的房间时,你要高度警惕,你随时要做好退出的准备。这种文章往往被叙事牵着鼻子往前走,文字已经很长了,却没有太多的艺术含量,想刹笔,又没有向读者交代清楚,欲罢不能,有十成的文字,却只有一两成的艺术含量,那真是“公公背着儿媳妇上华山,出力不讨好。”
《星火》的编辑谢宝光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是每一句话都能放光的,哪怕是一句闲话。句子本身就能抓人。”
我们做不到每句话能放光、能抓人,但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写过那么几个自然段后,便有一段精彩的借题发挥的语言呈现给读者。写散文的过程,就是训练深刻思想、创造经典语言的过程。
语言表达,精准始终是第一位的。
散文,不应只是叙述什么,更重要的是在传达什么。
散文,没有情是不行的,但滥发情也不行。只有控制了情绪,止住了眼泪,文字深处的力量才会喷薄而出。
句子的干净度,影响着散文整体的通透与和谐。
一味的实与一味的虚,都是不合适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自由是散文的生命。
6、问答交流
(1) 安徽张道德:非常受益!我想问白老师的是借题发挥是否与想像力强弱有关呢?如何才能提高想象力或者说是联想能力呢?
白福成:是和想像力有关。提高想像力,是一种修为,也是一种天赋!
湖北浅斟低唱:我觉得一靠积累,二靠天赋。
(2)甘肃李正君:?对于文章的立意,我写东西,动笔时往往自己也不确定要表达些什么,只是一种很混沌感受,只能尽力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请教下老师,这算不算正常的状态
白福成:这样很好。如果一开始什么都确定了,也不混沌了,那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是八股文!
(3)云南张树超:?白老师,您好,我想请教一下,有时自己发挥想象,“天马行空”的写了一些文字,但依据上学时常用的“归纳段意”进行梳理归纳,却发现无法梳理。这是不是在写作思路上有问题呢?
白福成:可能与内容不融,显得格格不入?或发挥不准确?
湖北浅斟低唱:?在下是习武之人,习武始遵于套路而后随心所欲,出手即招,招而无形。
云南张树超:始遵于套路而后随心所欲。说得很好。
白福成:把武术借过来用于散文创作,岂不更好?!
云南张树超:有时候想学某些流派的自语式行文,可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啦。
白福成:难处就在这里。流派不是随便可以跟风的,一定要适合您个人的气质。找到您个人的独特叙述语言,就等于找到了突破口!
云南张树超:很喜欢,但各方面素养跟不上。对自己的好些方面均不满意。只能以后加强学习啦。谢谢白老师
白福成:坚持吧!这是个慢活,急不得。
湖北浅斟低唱:也别太想多了,真情而自由地表达,就是散文!
(4)天津周乐凯:白老师好!书法对写作是否有帮助?
白福成:美学的渗透。是这样。画过画的人写散文风景,画面感就强。它们是互通的。
(5)山东崔斌:刚才看了白老师的画作,觉得散文的高音部分,恰巧就是白老师画中的飞雪和绸带。它是对已经做过铺垫的内容的最后升华和提炼。可是这种最后的高音怎样去弹奏是有的技巧的。
白福成:是啊,绝不是乱弹琴,那是有章法的!
(6)四川阿甘:请教白老师一个问题,散文之散有几重境界:形不散神不散,形散神不散,形散神散。有个大家说最高境界是形散神散。但常言道形散神不散,散文一定要归结某种神不散吗?
白福成:六朝的骈体文词藻华丽,对仗工整,使散文与现实生活隔离。后来,引起了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才有了“形散神不散”这句口号,是为打破骈体文而提出的。“神不散”是一个挡箭牌,是为前一目的的辩护。这五个字,前两个字是目的,是进攻的矛;后三个字是卫护,是辩白的盾。千年以降,这句话的目的消失了,只剩下了一个盾。盾又成了新的城墙,新的规范,变成了阻止散文取得更大自由的一句冷酷苛刻的僵硬准绳!
河北李东辉:严重同意
安徽周海:也严重同意
四川阿甘:所以有了最高境界“形散神散”一说。说得很透!
安徽周海:实际上,这种缰绳只在五六十年代刘白羽杨朔等作家身上有效,八十年代之后,新散文作家早已推倒了这面破墙。今天,这句话只能对参加考试的中高考生说说了,形散神也散意味着跑题,毕意隐形的墙总还象幽灵一样乍显乍现。
6、总体感受意见:
云南张树超:?白老师的精彩讲解,让我们受益匪浅!
李景宽:白老师讲得很精彩,十分受益。
安徽张道德:由沙反其道而想其凝聚力,完全是有一种反向思维。村道弯弯,赋予其生命力。女人的吆喝更是另一种赞美。这种强大的想象力,让散文顿生美感,而又不牵强。值得我好好学习、借鉴。
杨建增:各位老师的文章写得好,见解很到位!
阴山散人:真好,直接点赞!
周乐凯:今晚的课程极好!给我以启智般的教诲!望多举办这样的讲座!
岩:收获之夜!
陕西无悔:真的很受益,对散文写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知道了自已的不足,向白老师表示感谢!向刘莉主编表示感谢!
山东王道君:听课,学习,受教,提高!
湖北浅斟低唱:这种交流与互动很好,受益匪浅。
7、总编总结:
谢谢白老师和王老师,听完这堂公开课,受益匪浅。白老师和王老师自从接到本月公开课的通知后,从五月初就开始反复沟通交流,几易其稿,才有了今天的公开课。为两位老师的认真态度点赞,也感谢各位老师的积极参与。
白老师对王老师的文章进行了细致的点评,也毫无保留的向大家传授了自己的写作经验,我代表群里的作者表示非常感谢,希望我们的作者在这样的交流碰撞中不断提高,多出佳作!
(整理:王雪梅,审稿:白福成)
新锐散文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
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投稿邮箱:
hebeilli@163.com
合作纸媒:西岳评论散文版
主编:刘莉
微信号:buxiangxin6666
新锐散文
长按关注苹果手机用户可按下面二维码打赏作者
苹果手机用户长按二维码赞赏作者
扫码赞赏请留言注明作者姓名
- 2024年01月27日
-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