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纪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课文原文)

纪念刘和真君原文?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 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 “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

我已经说过: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四月一日。

受篇幅限制,全文字数太多,上面仅列举为开头和结尾两部分,全文网址如下: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zhoubian/mingrenzuopin/luxun/37983.html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原文?

出自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原文如下: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什么文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纪念刘和珍君的故事梗概

1、《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2、故事梗概:

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与刘和珍交往的一些往事,追忆了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表达了对英勇献身的烈士的无限哀悼,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站在历史的高度归纳为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激励继续战斗着“更奋然前行”。

鲁迅为什么要写纪念刘和珍君

一是纪念她,二是为了讽刺当政者,后者是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 “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陨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刘和珍烈士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是北师大人的骄傲。

纪念刘和珍君中阴谋秘计指什么

1、军阀吴佩服手下的军头冯玉祥秘密与苏俄接触,以接受苏联大量援助为条件,同意进行叛乱。

2、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叛乱,吴佩服后阵大乱,直军大败于奉军,开始回防北京。在北京冯玉祥开始接收苏联军援,建立安国军,软禁大总统曹锟,逐清末帝溥仪出故宫。

3、冯玉祥坐镇北京后,奉系入关,吴佩服的直军也逼进北京。安国军不抵,于是请出过气的政治人物段其瑞出任总理,但实际军权仍在冯玉祥手里。

4、为了防止张作霖的奉系从天津登陆,安国军在大沽口航道设置大量水雷,结果造成多国的货轮无法通过天津港运货。一艘日本货轮在通过航道时触雷沉没,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水雷。

5、冯玉祥给段祺瑞指派的卫队向游行学生和群众开枪,当场打死包括刘和珍在内的47人,李大钊受伤潜逃。

纪念刘和珍君人教版课文背诵段落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写作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于16日向政府发出最后通牒。3月16、17日,在北京的国共两党开会决定组织各学校和群众团体在天安门集会。3月18日,5000多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大会结束后,游行队伍由李大钊率领,按预定路线,来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广场请愿。段祺瑞命令执政府内的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结果造成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死者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写作缘由

1、“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为纪念死者;

2、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3、程君等人劝鲁迅先生写点东西纪念刘和珍君;

4、刘和珍君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为国牺牲的英雄,写文章来纪念她;

5、所谓的学者文人的诽谤使鲁迅先生忍无可忍,要写点东西,不仅抒发悲愤,更是对伪学者的深刻的批评与抨击;

6、刘和珍君是为国而死的青年英雄的典范,是几千年来中国女子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没有消失的明证;

7、激起庸人们的愤懑之情,让庸人们从沉默中觉醒。

求一纪念刘和珍的挽联

1、上联:英魂不必含冤,试听举国悲歌,荣哀奚似。下联:祸首休要得意,且看他时算帐,胜负何如。

2、上联:我相信人间永无乐日,学生时期,亦多纷扰。下联:自风闻民贼整顿学风,我们此去,难享安宁。

3、上联:二十年往事云遥,记曩日师生,恍见双鬟来问字。下联:廿七省同声追悼,看当时首领,何堪万国共招魂。

谁有纪念刘和珍君的背景资料

1926年3月16,17日,在北京的国共两党开会,徐谦以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代表的身份同李大钊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决定,组织各学校和群众团体在天安门集会。段祺瑞担心局势失控,命令执政府内的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结果造成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死者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

关于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鉴赏

鉴赏:

1、全文七个部分,分别写了:鲁迅对几位遇难烈士悲痛的追悼、悲叹庸人易于忘却革命者的牺牲、对刘和珍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回忆、鲁迅得知刘和珍牺牲噩耗的愤怒心情并控诉反动派的血腥罪行、刘和珍等惨遭杀害的情况等等,歌颂了爱国青年的英勇,评述请愿和烈士死难的意义,在最后归纳为全文,进一步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鼓舞革命者继续战斗;

2、思想意义:鲁迅在文中通过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悼念,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屠杀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有力地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热情地颂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