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黄丫头是什么鱼图片(黄颡鱼怎么读)

黄鮕鱼又名?

黄骨鱼又名黄颡鱼,

简介

黄颡鱼(拼音:huáng sǎng yú,学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又名黄公灵、黄牯头、昂公鱼等,为鲿科,黄颡鱼属的一种淡水鱼类。黄颡鱼体长123~143毫米,重约40~100克,身体呈延长状,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部侧扁,头略大而纵扁,头背大部裸露,眼睛为中等大小,眼间隔宽,略隆起。黄颡鱼的背部呈黑褐色,至腹部渐变成浅黄色,沿侧线上下各有一条狭窄的黄色纵带,大约在腹鳍与臀鳍上方位置还各有一条黄色横带,交错形成断续的暗色纵斑块,尾鳍两叶中部分别有一条暗色纵条纹。深黄色的黄颡鱼头上刺有微毒

黄颡鱼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过着底栖(注:底栖指鱼类栖息于海洋或内陆水域底内或底表处)生活,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且腐殖质多和游泥多的地方。黄颡鱼较耐低氧,溶氧2毫克/升以上时能正常生存,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现象,低于1毫克/升时会出现窒息死亡现象。黄颡鱼适于偏碱性的水域,pH最适范围7.0~8.5,耐受范围6.0~9.0之间。黄颡鱼对盐度耐受性较差,经过渡可适应2‰~3‰氯化钠,高于3‰时出现死亡。它们能生存的水温范围为1~38℃,生长温度范围为16~34℃,最佳范围为22~28℃[7]。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黄颡鱼白天潜伏水底或石缝中,夜间出来活动、觅食,冬季则聚集在深水处[7]。

摄食行为:黄颡鱼为杂食性鱼类,其进食行为较为凶猛,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黄颡鱼还大量吞食鲤鱼、鲫鱼等的受精卵。黄颡鱼的食谱较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食物的组成有所变化,其食物种类有幼鱼、鱼卵、虾类、水生昆虫、螺类、水生植物等。水温对黄颡鱼摄食有显著的影响,开始摄食水温为11℃。较低温度下,黄颡鱼摄食率(注:摄食率是指鱼类在自由取食时,个体每天摄入的食物量与单位体重的比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温度上升达到29℃时,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黄颡鱼的最适摄食温度为26℃左右,摄食率为4.06%~4.36%[5][7]。

适应性:黄颡鱼适应性很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可生存,甚至离水5~6小时也不会致死

黄丫头酸菜鱼

一、食材:黄丫头500g、适量盐、适量料酒、适量生姜、适量酱油、适量小葱。

二、步骤:

1、黄丫头鱼去内脏洗净;

2、剁成大小均匀的块块;

3、铁锅烧热;

4、热锅加油烧热;

5、将黄丫头倒入油锅煎至一面金黄;

6、再煎黄丫头的另一面至金黄;

7、喷适量的料酒,加适量的水、生姜、酱油和盐,大火烧开,改中小火收汁;

8、锅内汁水快干时,撒些小葱起锅;

9、装盘。

黄丫头是什么鱼

黄丫头是黄颡的俗称。

黄颡: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的一种鱼类。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体长123至143毫米,杂食,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4至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黄颡鱼外形具有鲿科鱼类的典型特征,体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头中等大,宽圆,头骨粗糙,枕骨脊裸露,吻钝圆,口裂大,上下颌及腭骨上具绒毛状细齿,触须长、短各两对,体无鳞,表面有粘液,背鳍短,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

钓了条鱼,不知道叫什么,有人说是黄丫头,有人说是鲶鱼,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 钓了条鱼,不知道叫什么,有人说是黄丫头,有人说是鲶鱼,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 姜辣古(黄骨鱼)

(黄骨鱼)( 黄丫头)怎么做好吃

  • 主料黄颡鱼3条 海天海鲜酱油半碗 盐适量 花椒面(十三香)适量 干尖椒5根 葱花适量 香菜适量 红烧黄颡鱼 (嘎牙子鱼)(黄骨鱼)( 黄丫头)的做法步骤1. 黄颡鱼,洗干净备用2. 锅中烧油(比平时炒菜的油多一点),油一定烧热后下鱼3. 两面都用油煎炸一下4. 锅中下花椒面,海天海鲜酱油半碗,让酱油烧沸,这样酱油的滋味能更好的进入鱼肉。下干尖椒(家里没有鲜的红辣椒了,否则就用小红辣椒了)5. 锅中加少量水,加少量盐(尝一下咸淡)。慢慢收汤6. 汤汁快收干的时候,放入葱花,香菜~之后就可以出锅了7. 家里有豆腐,就在碗底铺了几片切好的豆腐片。8. 我想说的就是,真的太好吃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