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六国论苏洵(经典赏析:苏洵《六国论》)

六国论苏洵
(全文约2700字,阅读约需5.5分钟)
《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篇政论名作,收录于中学语文课本中,当初为了背诵全篇,也是难煞我等学子。
当初或有不明白的地方,理解不甚深刻,如今重读,受益之余,只感作者笔力之劲,见解之深。
在重新讨论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回顾一下它所描写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大家都知道,周朝分封下的各诸侯国互相征伐不断,强灭弱,大吞小,到战国时候就剩下了七个大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秦国以外的其他六个国家,在经过几十年的战和浮沉,终于为秦所灭。
其实一开始,秦国并非一枝独秀,它地处西方,远离中原,早期一度被认为是蛮夷之国。但它在与中原各国交手失败后,转而向西扩张,从西戎那里获得大量的土地,加上秦穆公励精图治,吸收各国人才,在其他国家你争我斗的时候,坐收渔利,逐渐强盛起来。
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小国基本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七国争雄的局面形成,其中最强大的国家有两个:美苏……哦不,是齐和秦。
这两个分处东西两方的超级大国,开始了争霸大业,合纵连横的戏码上演,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
但是齐国自身的问题很大,虽然一度占据上风,但因为贪心不足,疯狂扩张,大搞沙文主义,在盟友那里很失人心。
于是,秦国借齐国灭宋为由,合纵攻齐,乐毅打得齐国大败,几近亡国。虽然后来田单复国,并收复失地,但齐国元气大伤,再无力与秦国对抗。
除了齐国之外,楚国也很强,齐秦争霸的时候,它总在两国间摇摆,最后倒向了西方。但狼子野心的秦国,表面上跟楚国交好,背地里却觊觎楚国的土地和财富。
最后秦国还有一个强硬的对手,就是赵国。赵国能臣良将很多,是有和秦国一战之力的,长平之战,大将廉颇在前线和秦军对峙,虽采取守势,但也算是平手。无奈赵国国内键盘侠实在太多,喷的赵王昏了头,把廉颇撤掉,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很快就大败亏输,40万赵军被白起活埋,赵国由此一蹶不振。
至此,秦国的实力就不可阻挡了,五国联军(除了没有齐)也没能奈何得了秦军,秦国趁势各个击破,终于完成横扫六国的大业。
苏洵在《六国论》里,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他认为,六国虽然弱于强秦,但不是说只能坐以待毙,若能联合起来,合力对抗,还是有机会的。
但是,有些国家,要么是慑于秦国的强大,割地求和,要么置身事外,坐视秦国独大,以致秦国愈来愈强,所以,虽有一力抗秦者,终于还是被猪队友给坑死了。
以下是原文赏析: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开门见山,先说明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而且还补充说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
所以形势如此,不要想着能独善其身,别看现在过得安稳,等秦国有席卷天下实力的时候,谁也跑不了,“不能独完”。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秦国军事实力强是一方面,但是在攻城略地之外,从谈判桌上得到了比在战场上更多的东西,诸侯为了求得片刻的安稳,付出了更甚于在战场上所损失的代价。
所以说,秦人未必就想要战,诸侯最大的祸患也不在于战。
对于侵略者而言,他的胃口是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在短暂的和平以后,必定会卷土重来,狮子大张口。越是纵容,就越令他贪得无厌。
到最后,强弱胜负的形势已经明了,此时也就不用再战了,诸侯的覆亡,只在顷刻之间。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这里又讨论了齐燕赵三国的覆灭,韩魏楚三国都有过“赂秦”,自不必说,齐国是后期一直持中立态度,五国灭亡后投降了秦国。而燕赵两国,都在力抗强秦,但“用武而不终”,尤其是赵国,本来有李牧这名良将,可惜赵王自毁长城,听信谗言,将其杀害,把赵国送上了绝路。
更何况,彼时的形势已是绝境,战败也是不得已的事。
可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最后,作者又总结了他的观点,六国对抗强秦不是没有机会,“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真的有可能逆转形势。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作者说这些也并不是对历史泛泛而谈,他更多的是借古喻今:
北宋时期,自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重文轻武,塞北西南皆有强敌环伺,朝廷却却不修武备,一片繁盛之下,实则是忧患重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是他对当政者发出的严正警告。
果不其然,苏洵去世后六十多年,便发生了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俘,王室宗亲在塞外受尽凌辱,北方大片土地尽丧,百姓流离失所。而就在此之前,朝廷对金国卑躬屈膝,多次割地赔款求和。
真的是“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这篇政论文所讲,也未必就是真理,历史的诡谲变幻,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但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供人思考。
其实除了“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之外,令我十分感慨的,则是这一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哪怕是尺寸之地,也是先祖们筚路蓝缕开拓而来,怎能轻易拱手让人?
铮铮在耳。
当然,还有些键盘侠思路十分奇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哪些土地,像什么外蒙、越南、琉球,当初都是我们的,被邻居瓜分抢夺了去!
那时候中国真是不给力呀,怎么不能多拿回些地来?那些侵占我们土地的国家,也实在太可恶了,就应该绝交!
可知“一寸山河一寸血”?
我们所得的任何一片领土,都是以无数鲜血和尸体铺就的,岂是说拿就拿,说占就占?
至于有些受了地摊文影响的愤青,根本不考虑现实,一味挑动矛盾(中苏、中日等领土问题),没完没了的算旧账,不懂历史唯物主义就罢了,一点长远的战略眼光也没有。
还是很需要学习的呀。
(本文仅作学习探讨只用,无任何隐喻影射含义,请勿自行代入脑补,谢谢。)
隔壁老王的工作室
来了老弟~

六国论苏洵相关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