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园中柳
春节期间,河南电视台的春晚节目《唐宫夜宴》火出圈了。这个节目如同唐朝的“博物馆奇妙夜”,讲的是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的故事:本来是不会动的唐俑,竟然意外获得了生命。
播放
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竟然被这样一场舞蹈,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作为一个河南人,我完完全全被圈粉了,看了足足十几遍,根本停不下来。我忍不住向很多好朋友推荐,一定一定要看一看这场别出心裁的节目。
更想和大家说的是,我非常推荐大家带着孩子一起来看这个节目,一起去感受一下华夏文明的顶峰——盛唐气象。在各位父母都逐渐重视“大语文”,重视传统文化启蒙的今天,这个节目绝对是一个帮助孩子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遨游于历史与文学的绝佳素材。
所以,老李今天想给大家当一回“课代表”,和大家梳理和总结一下这个节目里包含的历史和语文故事。如果大家还没来得及和孩子一起看这个今年网上最火的春晚节目,老李的这篇文章就作为大家跟孩子讲这场“大秀”的“小抄”吧。(老李我把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点都用橘黄色标出来了,大家可以自行取用)
01
节目的一开始,是一片黑夜。星空无际,静谧无言。然后在一段简短的钢琴前奏作为过渡后,整个故事的主角——十四名唐朝的女俑,逐渐浮现在大家面前,形成一幅静态的群像。
然后是一阵梆子(或者是板子,老李听了好几遍不太确定,有懂行的大神可以出来说一下)声,镜头迅速拉回到两位少女,她们不再是女俑,而是突然有了生命。她们显得十分惊喜,其中一个拿着笛子,另外一个拿着小钹。然后镜头再次平扫,14位少女已经分成了四组。
先在此处暂停一下,和大家聊一聊,这些唐朝小姐姐们的妆容、发髻和衣着,其实是非常有讲究的。
从妆容上看,这些小姐姐画的是典型的唐妆。花钿(dian)(小姐姐额头上像点点花瓣的那种妆,通常是以金粉或者银粉制成花的形状)、斜红(通常是胭脂抹在腮帮子或者眼睛旁边,有点像现代腮红和眼影的结合体)、面靥(ye)(点在酒窝的地方),这些盛唐妆容的要素应有尽有。
从发髻上看,节目的设计应该是一种创新,因为我翻看了很多历史资料,都没有找到这种前后两层的发髻样式。我猜想,是创作者借鉴了历史上的真实发髻,并且加以创新之后的结果。它有点类似双环望仙髻、云朵髻和高髻的结合,但是整体效果看起来非常具有盛唐雍容华贵的气质。(老李在这里补充一句,对唐朝发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移步《武媚娘传奇》。这部被广电截成“大头娃娃”的电视剧里,最靠谱的就是它关于初唐时期宫中女性的发髻的设计)
从衣着上看,老李虽然不是汉服的行家,但是依稀可以辨识出来,这些小姐姐们身穿的是当时唐朝的经典流行款——衫裙,也就是把裙带高高系在胸部上面,体现出别样的飘逸感,当然,我个人觉得也会显得腿很长。衫裙的配色是大红配大绿,但是丝毫没有显出庸俗感,而是充满了雅致和大气。这应该是和这件衣服饱和度不高有关系,从而避免了很多现代电视剧里面刺眼的“阿宝色”。
河南省博物院对唐代女性面妆的官方介绍
我们接着回到《唐宫夜宴》这个节目里面。在14个小姐姐依次登场之后,镜头再次变换,节目背景变成了河南博物院。老李在这里要敲黑板、划重点了:这里面可是有好几件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哦。大家如果看过《国家宝藏》这个节目的话,对这几件“国之重器”,绝对不会陌生。
贾湖骨笛:出土于中国河南省贾湖遗址,距今7800-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
妇好鸮尊: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记录了商代妇好这位女将军的赫赫战功
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的盛酒或盛水器,莲花的青铜壶上有一只活灵活现的仙鹤
最下面的疑似青铜簋,最右边的是唐三彩骆驼,具体的方位,大家可以参考下面这张图,老李做了一个更直观的说明和标注?
而后面的背景,也是《簪花仕女图》和《千里江山图》的唐宋混搭。背后左边的画,是唐朝画家周昉的名作《簪花仕女图》(现藏于辽宁博物院),画的是贵族妇女游园的场景;而右边蓝绿色为主色调的山水画,则是北宋王希孟的国宝级作品《千里江山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从微观人物到千里河山,为小姐姐们提供了一个梦境一般的画卷场景。她们在这样一个无比绚烂的画卷中翩翩起舞,显得那么俏皮,又那么可爱。
02
然后,整个节目进行转场,来到了第二部分,所有的小姐姐们从绚烂瑰丽的画卷中逃离,来到了一条小河边,忽听叮咚的水声响起。然后后面桥梁渐渐显露出来,琵琶声起,我们才发现,原来小姐姐已经置身于洛阳的洛水之滨。
说一点个人的感受,当琵琶声起的时候,我浑身都起鸡皮疙瘩,完全体会到了白居易笔下“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种穿越千年的声音,让我仿佛陶醉在那个千年之前的洛水之滨,沉沉醉去。
然后,这14位小姐姐分为7组,每组小姐姐中,一个站立,一个躺下。在洛水之畔,互为倒影。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细节,大家看的时候可以留心一下,每一组的两个小姐姐都拿着相同的乐器。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爱好者,我仔细看了看,这七种乐器中,我能够分辨出的应该是笛子、琵琶、箫、排箫、小钹、小鼓和竖琴。
最后,节目转场,开始进入了第三部分,所有的小姐姐在恢弘壮阔的音乐之中,排成两队,开始了最终的唐宫献舞。
这个舞蹈中,AR帮助完成了各种神仙转场
然后,镜头再次出现,给了一个让我浑身热血沸腾的俯拍。
这个俯拍构图呈圆形,所有小姐姐分成两列,然后向两侧旋转,但又错落有致,有一种唐代最流行的“胡旋舞”的感觉,给人极为绚烂夺目的感觉。在洛阳明堂的背景下,所有小姐姐仿佛让人身处当年的神都洛阳一般,把盛唐的自信恢弘,毫不保留地展示出来。
一曲罢,灯光渐暗,这14位小姐姐,又变成了女俑,安安静静地回归博物馆中。
03
看完这个节目之后,我其实思考了很久,为什么这个节目有着这么强烈的感染力,让它成为今年“最出圈”的春晚节目。有一位网友的评论,或许也代表了我自己的想法。
“精华的文化本身就会给人带来感动”。
从头到尾的舞台,都似乎在跟我们诉说千年之前的那一场盛唐歌舞,穿越风烟的雅致与洒脱,大气与自信,虽然最终仍然消散无形,归为一群唐俑,却在我们所有人心里面留下了震撼和感动。
因为,这是我们最宝贵的文化,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传承。我们看到了一件件惊为天人的文物,听到了传统乐器奏出的雅音,更在脑海中不断回响诗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描写和赞颂。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李益《金谷园》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徐凝《汉宫曲》
“九天阖闾朝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这个节目,一定要带我们的孩子亲身去感受的原因。因为它不媚俗,不平庸,而是把我们文化里面最能打动人的东西拿出来,然后以这样一种几乎完美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不就是很多老师一直在强调的语文积累和文化积淀吗?
现在大家一直在提倡的“大语文”,其实就融入在这些由诗词歌赋、服饰和音乐组成的“古人生活美学”之中。这些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的,我们没办法通过急功近利的方法一蹴而就。这也是老李在我的公众号中希望给大家传递的:耐心去积累真正优秀的文化,不媚俗、不平庸、不哗众取宠。我们用真正的文化之美,感染孩子,只要是好东西,我相信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哪怕,他们仅仅觉得,这些姐姐们跳舞怎么那么美,这就足够了!
所以,老李真诚地把这个宝藏节目推荐给大家,让我们都把中华民族的这些文化瑰宝好好珍惜,让我们的孩子们传承下去。